3月6日,凡是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組件產品,都會在歐洲各國海關被強制預登記。盡管預登記制與雙反的追溯期并無必然關系,但消息一出,還是在市場上引起了較為濃厚的恐慌氣氛。
浙江一家光伏企業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歐洲客戶要我們停單子,理由是從6號開始所有到目的港的貨柜將會被登記,如果反傾銷成立,并有追溯的話,將會被征收更多的稅收!彼,這家企業的單子不大,生產緊急停了,沒造成什么影響。
山東的一位人士稱,11日接到客戶郵件說要退單,而這批貨幾天后即將到港,客戶說風險太大,余款不想付了。
面對歐盟強制預登記所引發的部分歐盟光伏進口商恐慌性拒絕中國光伏產品,Solarzoom首席分析師Dr.Jason Tsai表示,退單的現象一般發生在中小型歐洲客戶。對他們來說,資金實力不強,市場規模不大,沒有必要進行風險分攤。
“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是供應商說好由他們承擔可能的稅收風險,二是組件價格上進行讓利。”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大廠基本都這樣做。像英利就給客戶承諾,如果歐盟進行追溯,那么他們會替客戶承擔這方面的費用。
浙江某上市公司的人士表示,這次歐盟“雙反”因為規模比美國“雙反”來得大,客戶因而更害怕,不愿意承擔風險,比如歐洲的承建商。但是貿易商不同,如果談的是CIF價格,組件會給出優惠,他們可以趁機賺一筆。
從以往美國“雙反”、歐盟及各國對華反傾銷案例來看,從來沒有出現過追溯的情況。此次預登記主要是為了如果歐盟今后如果要追溯,便于操作。
“雙反”影響
Jason Tsai預計今年二季度德國的需求量并不大,比較平淡。不像往年由于FIT下調幅度大,而引發連續三個季度安裝旺季。去年四季度以來,德國沒有超過10MW的大型電站安裝,預示著德國將進入屋頂光伏市場,但這個市場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來培養。
“雙反”一旦成立,德國市場將進一步萎縮,安裝量需求將縮減到去年的一半。
對于歐盟“雙反”對中國企業所造成的影響,Jason Tsai分析稱,如果6月6日裁定的結果是低稅率或者“雙反”不存在,那么光伏市場將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是中等稅率,大型廠家因為有品牌溢價,可以消除一定的影響。對小企業來說,因為訂單規模小,且市場集中,轉移目標市場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受影響較大的是中型廠商,將進入洗牌的階段,因為這類廠家之前的訂單都集中在德國,每月需要十幾兆瓦的單子,德國市場關閉的話,將轉向中國市場,但國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因為資金投入大難以進入,只能將希望寄托于分布式發電市場。一來分布式市場大規模啟動還需時日,二來分布式市場的拓展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因此獲利空間不大。至于能夠存活下來的中型企業則很有可能淪為大企業的代工,會很辛苦,直至市場趨于穩定。
如果歐盟征收高稅率,并且二、三季度國內光伏市場沒有起色的話,中國將進入產能嚴重收縮和大規模洗牌階段。
“目前,對中小企業來說,一是持續觀望,看歐盟“雙反”的結果是否利好;第二,就是看中國市場的機會,上網電價補貼政策落地后有多久的緩沖期,是否會帶來安裝潮。” ▇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193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