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額已經大幅下滑三成,歐盟仍不愿放松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制裁力度,繼8月15日宣布取消5家中國光伏企業價格承諾資格后,歐盟近日又宣布撤銷了包括寧波歐達光電、浙江啟鑫新能源科技和山東力諾光伏在內的3家中國光伏企業價格承諾資格。
至此,加之此前那些因遭到歐盟警告,隨后自愿退出的樂葉光伏、西安隆基、東營光伏、阿特斯、中盛光電、昱輝陽光、天合光能、正信光伏等8家中國光伏組件企業,相繼“被退出”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協議的中國光伏企業總數已達到16家。
也就是說,在當年加入中歐光伏價格承諾的121家中國光伏企業(根據中國機電商會數據)中,如今只剩下了105家企業享有對歐出口光伏電池、組件等產品的“雙反”關稅豁免權。
而更為嚴峻的是,歐盟在8月發布撤銷上述企業價格承諾資格的消息時還宣稱,其正在考慮全面取消對百余家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關稅豁免。
影響減弱
在價格承諾協議的束縛下,中國的光伏產品在歐洲的競爭力不斷下降,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海外建廠來規避貿易壁壘,預計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企業退出價格承諾協議。
2013年12月5日,歐盟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隨后,歐委會與中國光伏行業達成價格承諾協議,中國制造將不低于最低進口價(MIP)銷售歐盟市場。不接受此協議的中國企業將被征收高額的“雙反”關稅。
根據中國機電商會數據顯示,當年加入承諾的總共有121家。而現在,還有105家企業。
和幾年前歐盟對中國光伏實施雙反引起的震蕩相比,現在歐盟的制裁政策對中國光伏企業幾乎構不成威脅。
阿特斯陽光電力在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顯示,其出貨的客戶版圖中,美國銷量占據凈收入的47.6%,亞洲占39.5%,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共才占12.9%。而且,阿特斯還表示,其在美國和亞洲比例明顯比2016年第一季度有所提高,自愿出局的歐洲市場將越來越少。
此外,晶科能源、英利綠色能源、無錫尚德等企業近年來除了國內,還在日本、印度及南美大舉擴張,歐洲的占比不斷下降。幾乎同一時間,歐洲“一區獨大”的狀況逐漸消失。
此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海外建廠來規避。
中國光伏企業也在走出去。如保利協鑫已在印度和泰國投資光伏項目;晶澳已在馬來西亞檳城建成一家400MW太陽能電池廠,并和印度企業EIL簽署了共建500MW產能光伏生產基地的諒解備忘錄;正泰太陽能已在越南和馬來西亞投資建廠。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已投產和在建的電池產能達5200MW,組件產能達5710MW。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也在分析今年發展趨勢時提出,光伏行業“走出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除了在傳統市場并購現有產能外,部分企業開始前往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土耳其、印度、巴西等地新建工廠,以規避“雙反”和靠近終端市場。
企業呼吁終止制裁
“歐盟如繼續維持限制措施將使萎縮狀況進一步惡化,也不利于歐盟長遠利益。希望歐盟盡快徹底地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復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沈丹陽說。
國內的企業也在期盼歐盟可以徹底終止光伏雙反措施。
在一些行業內的交流中,企業家們談論的重點仍是雙反的影響,他們希望重新打開歐洲市場。
“歐盟的量雖然不大,但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市場出貨放緩,雙反的影響又開始顯現。”揚州一家光伏企業經理王紅梅表示,價格承諾限制十分嚴格,雖然不及高額關稅的殺傷力大,但是中國光伏產品“以價取勝”的優勢蕩然無存。
最讓企業頭疼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光伏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而歐盟設置價格下限卻維持至今,這導致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喪失。
沈丹陽也指出,目前價格承諾的執行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價格承諾項下的最低限價已嚴重偏離市場水平價格,出現了在談判和簽訂協議時無法完全預測商業模式等新情況,希望歐方做出適當調整。
其實,現在對華雙反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企業,歐洲的企業也損失慘重。
10月12日,來自歐盟各成員國的400多家歐洲企業致函歐洲貿易專員Cecilia Malmstrom,呼吁停止自2012年以來實施的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征雙反稅的貿易措施。
“這些措施對歐洲制造商而言都是毀滅性的,導致制造業損失了數千個工作崗位!盨olarPower歐洲董事長兼瓦克化學銷售、營銷和應用工程副總裁Christian Westermeier表示,取消貿易措施將刺激整個太陽能制造價值鏈的增長,恢復歐洲就業狀況。
歐盟委員會目前正在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太陽能電池組件進行貿易關稅期限審查,預計此審查到2017年3月將完成。并且在調查期間,維持對中國產品的雙反措施和價格承諾機制。<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975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