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能過剩”等類似問題一直困擾著經濟政策部門。對于產能過剩形成機理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傳統:一種是以“市場失靈”來解釋過剩產能的形成機理;一種則是以轉軌經濟中體制缺陷對經濟體行為的扭曲來解釋。
最新相關數據顯示,新能源行業中,有三個產業正在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產業產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中國制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但是,根據中國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目標的10倍。以上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能過剩已現端倪。
動力電池產業產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也快速發展,值得關注的是,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有專家指出,過去幾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普遍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問題,2017年尤為突出。而今年3月份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也指出,2018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還將達到巔峰。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占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從2014年到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8%、324%和78.6%,2016年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據測算,當前形成的產能若全部釋放會形成170Gwh/年的巨大產能,大約是目前市場實際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滿足年產500萬輛的電動乘用車和50萬輛電動大客車的總需求,而按照相關規劃,我國到2025年都達不到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量。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最新更新的招股意向書顯示,寧德時代本次擬發行新股約2.17億股,占發行總股本比例不低于10%,募資金額53.32億元,預計發行日期為5月30日(明天)。但事實上寧德時代最初想要募得得資金是131.2億元,縮水了約60%。
有人認為,寧德時代募資減少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動力電池企業已來到了發展的關鍵路口,削減募資規模,體現出了監管對該行業的謹慎態度。
寧德時代的客戶比較集中,過去三年,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當期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2.62%、79.49%和51.90%,若未來大客戶經營情況不利,減少采購,公司將面臨風險;新能源汽車下一代電池發展方向包括全固態鋰電池、鋰金屬空氣電池、氫燃料電池等,當前尚處于基礎和應用研究階段,距離技術成熟和商業化還有較長距離。寧德時代主要還面臨公司業績存在季節性波動以及環保等風險。而上述這些存在于寧德時代的風險,也正是我國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光伏產業產能過剩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上有據可查的光伏產能超過140GW,然而日益走高的巨大產能卻沒有匹配到相應的市場需求,2018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樂觀估計在100GW-120GW之間,供與需之間的巨大差額,中國光伏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領域都呈現產能過剩跡象。
為什么會過剩?
作為新興行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產業受到資金青睞因而快速發展,本也無可厚非。一些企業為以規模取得競爭優勢擴大產能,也屬于市場行為。
但在中國,以上三個產業都得到了國家大力補貼,因而便出現了產業“潮涌現象”,各類資本競相涌入,良莠不齊。產能過剩也與各地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績密不可分,利益驅動,各地政府對發展產業均熱情高漲,地方保護主義也阻礙了市場化進程,影響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導致優勢企業和高效產能無法進入,弱勢企業和僵尸企業得以生存,從而加劇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風險。
相關配套服務的落后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例如,國內新能源汽車中大部分為純電動汽車,因此充電設施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但是,諸如充電樁等基礎配套設施的相對滯后現象正日益突出,雖然充電樁數量在全國各地快速增加,但不可忽視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增長規模仍然大幅高于充電樁數量的增長規模,充電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成為了制約新能源汽車快速推進的最大障礙。
產能過剩只是表面,更深層次的是品質(質量)問題。產能擴張過快,便忽視了技術的提高和創新,當前,很多并不具備研發、生產,甚至毫無相關產業經驗的企業,利用產業較低的進入門檻,千方百計地采取控股、合資建廠、切入供應鏈等投資手段進入產業領域,短期內易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給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方式,既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的現實選擇,也是拓展未來空間、謀劃更高水平發展的根本途徑。宏觀一點講,建設強國,必須推動產業由大向強、向精、向優轉變。
來源:能源圈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8-5/2018530165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