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的助推下,近年來造車新勢力風起云涌。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企業和各地競相追逐的新“風口”,但眾多企業造車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在伴隨著資本過熱炒作的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定力和創新活力,也要防范盲目建設和無序發展。要規范市場主體投資行為,引導社會資本合理投向,推動企業、資金、技術向著更優質的方向集中,推進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
從拖欠供應商貨款,到河北武安工廠大面積減產,再到暫停上市輔導,曾經紅火的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公司最近似乎麻煩不少。反思銀隆今天的遭遇,與其選擇了鈦酸鋰電池技術路線不無關系。該電池技術雖然快充性能好、循環壽命長,但能量密度遠低于磷酸鐵鋰、三元電池等主流電池技術,不符合國家鼓勵發展方向,也很難得到市場認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造車并不容易,一個技術選擇失誤就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在資本的助推下,近年來造車新勢力風起云涌。有數據顯示,目前在工信部登記在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已達503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融合,汽車已被重新定義,產品形態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和網聯方向發展,正從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其產業邊界日益模糊,這為互聯網等新興科技企業進軍汽車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激勵。由于汽車產業對地方經濟、稅收和就業貢獻大,各地出臺了相比其他產業更優惠的招商政策,加速了不少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誕生和項目上馬。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企業和各地競相追逐的新“風口”,但如此眾多企業造車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這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心實意地造車?又有多少是打著新能源汽車的旗號,行圈錢的勾當?會不會重蹈傳統汽車“散、亂、差”的覆轍?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日前也出來喊話,“當前新能源汽車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苗頭”。
汽車是一個以技術、資金、人才及規模效應為支撐的行業。經過百年的發展,先入者已為后進者壘起了較高的門檻。由于汽車本身的復雜程度遠高于手機、家電等電子產品,再加上使用場景的不確定性,以及更高的安全要求,一款車從產品定義、設計研發、試驗驗證、組織生產到市場銷售等,最快也得3年左右,要真正實現盈利至少得5年光景。按照業界的說法,如果沒有200億元以上的資金支撐,沒有獨特的技術亮點,沒有過硬的產品力,別說高質量發展,造車企業活都活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量產也是一道難邁的坎。此前雖然不少企業早就發布了炫酷的樣車,但至今還沒有看到哪一家成功實現批量銷售,甚至因為交車期限“一拖再拖”,飽受社會質疑。經驗表明,樣車和真正交到用戶手里的產品不能完全畫等號,量產車需要造車體系能力的支撐。造一輛車并不難,難的是把每輛車都造好,畢竟體系能力建設是一個漫長過程。
應該說,背靠中國汽車市場的廣度和縱深,不少新造車企業還是能夠跨過10萬臺產能瓶頸的。但是,造車不是百米沖刺,而是殘酷的馬拉松比賽,最終能在激烈競爭中堅持下來,跑到最后的畢竟只是少數。正如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所言,“經過未來3年至5年的淘汰,90%造車新勢力會成為‘先烈’,而且這還是很理想的結局”;作為造車新勢力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則認為,“成功者比例不會超過1%”。
當然,創業就是將看起來不靠譜或者說很困難的事情變成現實的過程。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是從零起步還是另辟蹊徑,少數成功者必定會有“與眾不同”的智慧。同樣,在市場淘汰與資本過熱炒作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定力和創新活力,也要防范盲目建設和無序發展。如何規范市場主體投資行為,引導社會資本合理投向,推動企業、資金、技術向著更優質的方向集中,推進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這同樣考驗著管理者智慧。
來源:經濟日報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8-6/2018626173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