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動汽車充電模式之爭一直不斷,盡管科技部仍未明確是推廣充電還是換電,但國家電網已經明確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將電動汽車基本商業運營模式確定為“換電為主、插電為輔、集中充電、統一配送”。
那么,這場電力企業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起的“卡位戰”,到底意欲何為?
按照國家電網的說法,之所以要推廣“換電”模式,總的來說是為了推進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也是出于多種現實因素的考慮,主要是解決充電技術和土地資源問題。
對于電動汽車的主要市場——大城市來說,那里寸土寸金,如果要建多座充電站的話,勢必要在城市里合理布局。這些充電站不可能都放在市郊,然而想在市區劃出那么多土地卻又相當困難。而在充電技術方面,現有的充電技術分慢充和快充兩種。有業內看法說,快充技術目前還很不成熟,理論上可行,但10分鐘充滿電的高速度對當前性能水平的鋰離子電池會造成損傷,而且快充所需要的大電流直流充電設備造價高昂,運營商難以承受。相比之下,慢充具有多種優勢,技術成熟,更能充分利用低谷電。而國家電網輸出的電力當中,有24%的比例原屬于被浪費的低谷電流。電動汽車夜晚用低谷電充電,白天在路上行駛,是對電力能源的合理利用。
但是慢充畢竟要耗時數小時之久。在快充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采用慢充技術,但那得建多大面積的充電站才夠用?因此,國家電網才決定用“換電”模式解決這一問題。在市郊建少數充電站,將汽車電池集中起來充電,充滿之后送往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換電站,電動汽車換了電池便走。這樣,既能滿足充電需要,又能最小化地占用土地資源,從而為電動汽車的推廣運營鋪路。
此外,國家電網提倡“換電”還是替電動汽車生產企業著想:不用管電池,買家不用買電池。電動汽車“裸車”出售,一次性購買成本甚至比同級別的傳統燃油汽車還低。電池由國家電網提供,買家用車的時候需要像買燃油一樣掏錢買電。
本末倒置之嫌
對于國家電網的熱心腸,主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科技部卻有自己的保留意見!俺潆娺是換電,目前都是一種尚在探索的模式!眹铱萍疾肯嚓P負責人在談到國家電網這一單方面宣布的商業模式時表示,這是用戶的消費習慣,而不是政府決策所能決定的,政府最終會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來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模式的完善。
實際上,推廣電動汽車最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充電問題,其實最簡單的節能辦法就是在城市內居民小區停車場內多建充電樁,用戶利用晚間時間自行充電,但這種方式對電網公司來說收益太低,不如鋪建充換電網絡能帶來較高壟斷收益,因此其勢必不會去放棄鋪建將有較高壟斷收益,并帶來多贏局面的充換電站,而去做這樣一樁收益甚低近乎于公益事業的工程。
據記者調查,“換電”模式本身還存在許多局限性。比如電網公司把充好電的電池從市郊充電站運送到散布在市內各處的換電站,需要一個運輸過程。如果用燃油車拖載,就會增加尾氣排放,同時必然會造成電池使用成本增加。如果直接去充電站充電,公交公司會增加很多非運營成本,私家車也會跑很多冤枉路,而且充電站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
從目前的實際而言,電動汽車“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取得突破。在“本”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對“末”的追逐似乎有些偏離。目前應用得最多的還是公交車等商用車輛,而公交公司恰恰就是冷漠看換電的代表之一。究其原因,擔心不能再享受到國家的燃油補貼政策是其中之一。公交公司所消耗的燃油一般都是按3.29元/升的價格核算,超出部分由政府補貼。以7.36元/升的柴油價格計算,公交公司一輛12米傳統燃油公交車在8年使用期內能夠獲得75萬元政府財政補貼。而按照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一輛電動公交車一次性補貼也就50萬元。要都用電動汽車,燃油補貼可就享受不到了。
用戶利益至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與換的辯論中,電動汽車用戶的聲音是缺位的。盡管這與新能源汽車尚未真正實現市場化普及消費有關,但他們的利益與訴求都不應當被忽視。
有專家表示,在推廣新能源的前期,政府應當從消費者的角度和實際出發,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并承擔更多的配套設施建設以及標準制定,將推廣新能源的配套工作做到完善。這一方面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和普及,另外一方面也避免新生事物一誕生,就淪為壟斷集團的利益載體。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先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標準。建設城市充電樁可以通過政策強制成為建筑行業的一個建筑標準。其實這個工程很簡單,相當于多裝一個電表,這個工程政府可以要求開發商來做,而不是電網公司。”能源專家韓曉平認為,因為充電樁涉及接入電網,這一政策還必須政府強制國家電網全面支持。如果將充電樁工程普及到城市停車場、機場等公共設施內,尤其是居民樓停車場內,用戶可以利用晚間時間自行充電,對用戶來說節約了成本,對充電本身來說節約了大建充換電站的土地、人力成本,而且利用夜間用電低峰時間充電,不會對電網安全增加新的壓力。實際上,政府目前也在試點城市內嘗試著各種方式,其中便包括建設城市充電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