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LED照明大發展、大躍進的一年,在喜迎豐收的時刻,大家忙著研發、生產、銷售、專利、渠道等,其中有哪些事讓我們聞之傷神、疲于應對、唉聲一片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2013年照明業內頻被吐槽、被訴苦的那些字眼和事件。
價格之殤
2013年是LED遍地開花的一年,2012年中國LED室內照明產值達300多億元,2013年這個市場規模達到630億元,增速超過100%。伴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產品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2010~2013三年間,LED照明產品價格年均下降幅度超過20%,并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以飛利浦、雷士、億光為代表的LED照明企業均不約而同地下調價格,最高降幅甚至達到40%。根據7月份的一份數據,大陸地區一線廠商7wLED燈泡下滑幅度最大的為清華同方與雷士照明,分別較6月下滑37.3%、36%,價格為49.5元,87.3元。這一系列的價格調整引發業界陷入低價競爭。
“價格戰”利弊共存
雖說近兩年LED炒得火熱,但目前普通消費者對LED的認知度和接納度還是較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LED售價過高,一個普通的LED燈泡價格可能是普通燈泡價格的10倍,消費者難以接受售價高于傳統照明燈飾很多的產品,而LED照明廠商為了搶占市場,自然而然就引發了價格戰。可以預想接下來的幾年里,這種用利潤換市場的模式還將持續。
一方面,降低價格確實能刺激消費,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認知度,但另一方面,低價的弊端隨之會轉嫁在消費者身上,并最終導致企業自掘墳墓。此前,LED照明頻頻爆出“質量門”,如10月份廣東省公布的LED路燈等產品質檢結果,不合格率達25%。顯而易見,惡性競爭必將會影響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2013年由于低價競爭而倒閉的企業不在少數,中山雄記不顧質量拼命壓低產品售價博取眼球,最終讓自己走入了死胡同……前車之鑒數不勝數,一樁樁一件件的事件都值得所有人深思。
提升內在無懼價格紅海
究竟如何應對價格戰?其實方法有很多,LED企業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低價策略勢必會對企業的技術、資金以及規模等綜合實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盲目跟風反而有可能使自己蒙受損失,價格戰并不是LED企業的唯一出路。
通過低價換取市場,應是市場競爭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LED企業不僅要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更應該增加技術含量,提升產品價值,把產品的競爭從價格的戰場上轉移開來,才能獲得更全面更長久的發展,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企業的核心戰略必須是回歸到塑造品牌價值上去,牢牢把握住品質的底線,在長期的競爭中,謀求管理和品質提升之路,改價格戰為品牌戰,讓產品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再者,消費者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在良好技術做保障的基礎上,差異化路線也是致勝之道,摸透一般企業忽視的領域,走出自己的特色路。當前,我國LED細分照明市場仍然有眾多亟待挖掘的商機,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走出產品的差異化道路,才有助于企業擺脫低價競爭,及早脫離人滿為患的紅海,用高性價比的產品打出自己的小天地。
在同等產品泛濫的情況下,如何脫穎而出,樹立品牌也頗為關鍵,消費者大多偏向有知名度的更具保障的產品,而目前國內市場并無具有強大號召力的LED照明領頭羊,因此,打造品牌企業刻不容緩。隨著國內主流消費群體理念的變化,低價已經漸漸成為了低品質的代名詞,而消費者對于品牌所帶來的產品溢價也有了較高的接受度。但品牌的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妄圖通過發動價格戰占領市場的方式,快速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只能說是涸澤而漁、飲鴆止渴罷了。試想,當一家企業的產品被貼上低品質的標簽后,企業再試圖重塑品牌,又豈是容易之事?
總之,適當讓利給消費者是“喜大普奔”、“大快人心”的好事,也是企業攻城略地的有效戰術,但核心戰略依然是把關產品、建設渠道、樹立品牌,如此方能一騎絕塵,笑傲江湖。
專利之痛
當前,LED照明時代大幕已啟,群雄逐鹿,戰火喧天,行業儼然進入整合洗牌期。這一時期,企業間的比拼不只是拼價格,拼成本,更拼專利。日前才剛告一段落的億光與日亞化專利訴訟案給我們敲響警鐘:專利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增強自身實力和打壓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
這一年來,日亞化與億光之間的專利之爭可謂異!盎馃帷,甚至跨越幾個國度,這兩大LED封裝廠的專利訴訟一路從日本打到德國與美國,經歷了各種敗訴和勝訴,但卻絲毫不見停戰的跡象。此外,照明行內還有幾起專利戰也引起了不少的目光,比如日亞化和東貝、日亞化和宏齊、Bayco和飛利浦、Enplas和首爾半導體專利之戰等,縱觀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是業內的姣姣者,可想而知專利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是多么重要。
巨頭來勢洶洶我國核心專利嚴重不足
利保制度源自西方發達國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多年實踐下已成為先進工業技術最重要的保護方式之一,并利用專利交叉許可等方式初步完成了產業布局和聯盟的建立,同時專利也是很多跨國公司獲取超額利潤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我國,LED照明產業從外延片、芯片的制造到封裝以及燈具等下游應用產品的制造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是在上、中游核心技術上卻仍未有顯著提升,其中僅有少部分企業擁有專利。面對國外產業巨頭的來勢洶洶,我國很多企業也已經逐漸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特別是專利權對增強技術保護、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大陸地區LED專利申請數量大幅增長,申請量已經超過美國列世界第二位。
不過,中國廠商所申請的專利多屬重量不重質的階段,從專利申請類型來看,中國廠商仍多以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為主,國際大廠和臺灣廠商于中國大陸所申請的專利則以發明專利為主。目前國內專利主要集中在半導體照明產業鏈的中下游領域,中游封裝、下游應用環節的專利占申請總量的64%,其中LED應用申請量約占專利總量的43%,而在關系到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技術環節仍缺乏核心專利,在國際產業巨頭的專利聯盟封鎖下未來處境將會更加嚴峻。
就全球范圍看,中國在LED知識產權格局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反,由于缺乏核心專利,中國LED知識產權問題正成為制約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的瓶頸。
注重研發突破專利壁壘
目前雖然LED照明的技術應用和推廣條件日趨成熟,但絕大多數企業手中沒有LED核心專利和技術,這是當前國內企業進軍LED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當前國內除了少數擁有專利的企業外,部分企業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便是購買專利,從而獲得授權和專利許可,或者是獲得專利轉讓。而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購買專利是一筆不少的費用,加之很多制造企業急功近利,缺乏創新意識,因此“山寨”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專利剽竊已蔚然成風,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糾紛不斷,不僅如此,LED企業同時還要隨時防范國外LED企業控訴的風險。LED行業該如何打好這一場專利戰愈發成為企業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
國內LED燈具企業想要突破國外的專利壁壘,必須從自身出發,加大發展核心技術,掌握核心專利。而人才是技術的關鍵,是專利產生的源泉,對此,加強人才培養和招募是LED企業努力的方向,此外,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抱團聯盟、建立‘專利池’,實現專利共享,也是應對強敵的有力武器。但就目前行業現狀來說,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門檻疊高
歐盟燈具添新規出口門檻一高再高
說到“門檻”,很多照明從業者的第一反應想必就是“歐盟新規”。今年8月,歐盟發布《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規定》,要求自今年9月1日起,所有出口到歐洲的LED照明產品須符合新的能效標準要求,并在未來三年分三個階段逐步提高LED照明產品的能效標準。根據近日歐盟發布的《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規定》,新能效標準EU1194/2012指令是針對所有LED燈泡和定向光源,具體分三個階段逐步實施:2013年9月1日、2014年9月1日和2016年9月1日。在三個階段逐步提高LED能效標準,其中在2014年第二階段時,能效指數規定為0.2,是我國目前實施標準的2.2倍。
此規一出,給行業企業經營和出口帶來不少壓力,此次歐盟出口門檻提高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成本的提高,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官網文章顯示,新標準實施后,如欲達標單個產品的認證和抽查費用就須增加1萬元人民幣左右,企業的生產成本需提高20%-30%。不僅如此,還有不少企業直言:“目前國內大部分LED企業達不到歐盟新能效要求。”想要符合新規的出口標準,現有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難免遭淘汰,企業在物力和人力上都必須加大投入。門檻的一高再高,無疑給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出國夢”蒙上了一層陰影。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720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