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能源部公開承認:美國2015年前部署1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無法實現。這是近年來由主要國家政府推動的世界電動汽車熱潮中第一個明確承認目標過熱的國家。
在一部分人看來,美國政府的直白“認錯”,是一則足以令人高喊“強大的美國也不行”的新聞。對此,人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連美國都承認不行了,我國電動汽車目標能實現嗎?”
筆者以為,在新世紀第一波全球電動汽車熱有不斷降溫趨勢的當下,認真檢討我國電動汽車未來發展的數量目標,的確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但是,美國承認三年內電動汽車目標實現不了的鏡鑒意義,還不止于此。政府作為市場主體之一,在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科學地發揮作用,更是值得深思和檢討的課題。
鏡鑒之一: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波折,不在于政府該不該參與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個判斷并未過時。
有人把美國政府承認電動汽車目標實現不了簡單歸結為政府不該向市場領域“伸手”。筆者不敢茍同。為加快某類有利于公眾利益的產品的市場化,政府作為市場主體之一參與產業推動,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屬于正,F象,在美國這樣“高度自由經濟”體制下,也不例外。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就直接運用偏計劃性的手段,支持過聯邦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和發展;上世紀80年代,又直接支持過以互聯網為核心平臺的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發展。世界戰略學大師邁克爾·波特,也曾經在其著名的《國家戰略》中,將政府支持市場基礎要素、產業關聯性要素的建設和發展,明確為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因此,對電動汽車產業來說,完全順乎市場的自然發展,顯然不行;而造成目前起伏波折現狀的,也不應該是政府直接參與了這么簡單。
鏡鑒之二:即便是對待像電動汽車這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的參與和推動,都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市場經濟的“紅線”無法也不能逾越。
有另一些人認為,現在的政府,有更多的條件、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手段,來滿足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因此,“有形之手”可以逾越傳統市場經濟“紅線”而建奇功。然而,美國、德國等國電動汽車發展領域的實踐再次證明,如果政府“有形之手”伸到了“彌補市場失靈”之外的領域,那么,必然導致經濟體的效率和效益受損,必然導致目標難以實現。
前兩年,世界主要國家都由中央政府出面,組織出臺了風生水起的電動汽車規劃。這些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政府許諾的投資總額,二是政府匡算的未來某個時間節點的電動汽車保有量。這本無可厚非。不過,細細品咂各國政府的規劃,不難發現,許多國家政府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推動中,走得過遠。例如,用計劃的手段捏合企業聯合,企圖推動技術突破;用計劃手段固化商業模式,企圖打破市場堅冰;用計劃手段調集資源,企圖加速市場化進程等等。
但是,在一兩年的實踐之后,各主要國家的政府很快發現,在推動電動汽車發展過程中,政府是在“唱獨角戲”,故而再往前走,紛紛趕到“力不從心”。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不是政府調動資源的能力不足,而是政府在市場活動中介入太深,以至于其強大的調動資源的能力反而成了削弱市場活力、阻滯資源高效配置的負向力。一味拔高政府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注定要吃虧。
鏡鑒之三:政府對新興產業發展推動過程中,目標出現誤判、進程出現走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實事求是地對政策進行及時的調整和糾偏。
也有人以為,政府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是經過縝密求證過的,是國家大事,不能說改就改,至少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承認實現不了。
政府制定的產業
- 1
- 2
- 3
- 總3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093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