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太陽能光伏設備及制造商正相繼淡出市場或面臨經營困境。除歐美薄膜太陽能光伏電池廠接二連三聲請破產保護外,綠能、宇通等臺灣業者亦利空頻傳;加上矽薄膜太陽能光伏設備廠紛紛關閉廠房或出售相關業務,在在為后續市場發展埋下隱憂。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成本降低相當仰賴于新技術的研發,尤其是新材料、新制程的突破,但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業者的研發進程及可量產的成果,卻遲遲無法跟上市場變動速度。此時,業者須務實管控成本、調節產能,來降低虧損,同時盡速努力將技術升級轉型,方能于僵局脫困。
薄膜太陽能市場難行設備/制造商打退堂鼓
近來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因中美雙反案的轉單效應而露出曙光,然而,薄膜太陽能卻仍是晦暗不明,相關業者經營不善的事件層出不窮。2012年5月下旬臺灣市場即傳出薄膜太陽能大廠--綠能關閉旗下產線,但旋即遭該公司否認。同時,宇通向經濟部申請協助債務展延協商獲準,更成為臺灣業界請求政府紓困的首例。
除臺商外,國際薄膜太陽能產業亦利空頻傳。2011年,擁有銅銦鎵硒(CIGS)特殊技術的Solyndra,雖曾受美國政府鉅額貸款,但隨后仍倒閉;緊接著,美國可撓式矽薄膜太陽能的代表性公司United Solar、德國Odersun(可撓式CIGS)、美國有機薄膜太陽能Kornaka更相繼聲請破產保護。至于Solibro(Q-Cell旗下CIGS技術子公司)則幸運為中國漢能控股所收購,持續維持營運。
此外,薄膜太陽能制造龍頭First Solar日前亦宣布重整營運,從2012年5月起將無限期停置馬來西亞的四條產線,并將于今年第四季關閉德國東部的工廠,約裁員兩千人。
制造業進入低潮,位于產業上游的薄膜設備大廠因而調控營運方向。矽薄膜設備廠三巨頭之一的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早在2010年1月就先退出薄膜太陽能領域,而保留晶矽型制程設備的業務。2012年3月,歐系設備大廠歐瑞康(Oerlikon)亦選擇撤退,將相關Thin Fab事業轉移予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EL)。
近期則再度傳出日本真空(ULVAC)公司,在產業能見度持續低落的景況下,即將關閉旗下薄膜太陽能部門,但仍保持晶矽設備業務。至于CIGS薄膜太陽能的設備業者,威科(Veeco)于2011年7月淡出,Centrotherm也在2012年7月聲請破產保護,獨留Manz持續堅守。
寄望BIPV重振聲威薄膜太陽能亟須降價
在2011年全球景氣風暴侵襲之前,制造廠商的擴增產能尚未到位,薄膜太陽能市況供不應求,且其模組成本相對于主流晶矽產品低,單位發電度數較高,在當時吸引著一定的客戶群體。
然而,隨著主流晶矽產品快速降價,薄膜太陽能光伏產品不得不跟進,但僅7~12%的能源轉換效率,與晶矽型模組的16~19%有所落差,必須在價格上補償客戶的BOS(Balance of System)支出;因此,薄膜光電模組須較晶矽模組在每瓦價格上,有0.1~0.3美元的價差,才能吸引市場青睞。
2012年當歐洲市況衰退,許多薄膜太陽能業者轉進印度、東南亞等地區;今年在印度市場的矽薄膜堆疊型(Tandem)模組,已傳出每瓦低于0.6美元的行情價。事實上,絕多數業者在不計算設備攤提之下,僅銷售、生產與材料成本加總,即已超過每瓦0.6美元。若再加入薄膜太陽能的設備攤提(高于每瓦0.25美元),總體成本更加高于售價;此一態勢下業者勢必面臨虧損,且每瓦虧損金額甚至多過主流矽晶型產品。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146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