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訊 國內密集出臺的一系列光伏的激勵政策,給在全球光伏市場慘遭“寒冬”的中國光伏企業吹來了和煦的暖風。光伏電站,一時間成了不二的新興投資熱點,或還充當了一回救命稻草的角色。沸沸揚揚的光伏電站熱,究竟演繹了一場怎樣的故事,它又將何去何從?
被政策催醒的潛力市場
中國自2009年開始啟動“太陽能屋頂計劃”和“金太陽示范工程”,并在西部光伏電站建設中采取特許權招標制。
據《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將以國家財政補貼的形式,支持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計劃在近2~3年的時間內,在全國建立500MW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并網光伏發電項目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系統按總投資的70%補助。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也規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這也意味著中國光伏發電由此正式進入每千瓦時1元的時代。
在中國,緊鑼密鼓的系列政策,實實在在催醒著一個光伏的下游市場--光伏電站。
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達到15GW,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11》報告也顯示,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010年末為893MW,但占世界的份額僅為2.2%。這些無不為我們描劃了光伏發電的光明愿景。在中國,太陽能應用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更是為之注入了強心劑。
可以說,光伏產業,在高額利潤、國際市場低迷和地方政績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市場爆發了。作為下游中堅環節的光伏電站投資熱,也因而一發不可收拾。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1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達到2.2GW,成為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場,及第四大光伏應用國。其中以青海省的安裝量最多,占全部安裝量的36%。
光伏電站熱,理由其實也簡單。從光伏主產業鏈的角度來說,電站仍然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分,隨著組件價格的下跌,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將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目前由于上游利潤的進一步擠壓,業內預測,在政策扶持的情況下,下游電站或將成為獲得未來穩定現金流的來源。<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777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