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和技術研發日益深入,光伏電站建設成本比“十二五”時期已大幅降低,補貼強度也隨之呈逐年下降趨勢。在行業洗牌過程中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那些技術裝備落后、依靠補貼發展等一些生長在政策溫室里的企業會被淘汰,同時將刺激整個光伏行業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向無補貼模式發展;那些在技術研發中精耕細作的企業,將在新一輪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強調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同時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加大市場化配置項目力度。
這項被稱為光伏產業“史上最嚴調控政策”一出,便引起業內廣泛關注。筆者認為,此次光伏新政出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有兩點。一是與往年國家發改委在年底時發布次年新能源標桿電價不同,此次調價提前到了年中,并專門針對光伏產業;二是新政包含了限制建設規模和市場化配置項目的內容,盡管字數不多,但針對性很強,直指光伏產業目前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如果說,以往政策紅利是光伏產業連續多年快速發展的“定海神針”,那么此次新政便是投向平靜湖面的一塊巨石,在行業內引起波瀾的同時,必將推動光伏產業優化升級。
所謂情理之中,則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和技術研發日益深入,光伏電站建設成本比“十二五”時期已大幅降低,補貼強度也隨之呈逐年下降趨勢。2016年12月份公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光伏發電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相比此次0.05元的降幅,2018年初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比上年下調了0.1元,2017年太陽能一類資源區比2016年下調幅度更是達到了0.15元,二、三類資源區降幅為0.13元。從近3年降幅看,此次降補并非斷崖式下降,屬于正常下調節奏。
另一方面,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效益低的特點。盡管發電新增裝機已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部分地方棄光問題突出,低效益高速發展的狀況源自補貼,由此也造成了補貼需求持續擴大,導致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不堪重負,直接影響光伏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仔細梳理光伏行業新政,有人從降補、限速中看到的是危機,有人則從市場化配置資源中尋覓轉機。新政明確提出,所有普通光伏電站均須通過競爭性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業主;各地、各項目開展競爭性配置時,要將上網電價作為重要競爭優選條件,嚴禁不公平競爭和限價競爭,確保充分競爭和建設質量。
辯證地看,盡管此次調控措施會對光伏發電、裝備制造等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在行業洗牌過程中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那些技術裝備落后、依靠補貼發展等一些生長在政策溫室里的企業會被淘汰,同時將刺激整個光伏行業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向無補貼模式發展;那些在技術研發中精耕細作的企業,將在新一輪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根據當前發展實際,明確暫不安排各地普通電站建設規模。這既是緩解消納問題,也是為先進技術、高質量光伏發電項目留下發展空間。
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看,光伏產業由政策驅動帶來的規模擴張,向市場競爭引發的提質增效轉型迫在眉睫。此次調控新政,或許就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來源:經濟日報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8-6/2018681747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