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疲乏與環境污染的雙重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近來年增長迅猛,眾多知名企業紛紛加入到“節能減排”的隊伍中,各展優勢。近日,隨著比亞迪“云軌”的正式亮相,各種質疑也隨之而來!霸栖墶表椖烤烤谷绾文?
據介紹,“云軌”搭載自主研發鐵電池,采用全鋁輕型和流線型車身設計,搭載鐵電池儲能系統、永磁輪邊直驅電機、輕量化車體、單軸轉向架、能量回饋及通訊系統和輔助的無人駕駛等領先科技。
作為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系統,“云軌”編組靈活,具有獨立路權,運能達1~3萬人/小時(單向),最高時速80km/h,最小轉彎半徑僅45米(地鐵的15%),最大爬坡能力10%(地鐵的3倍),曲線通過能力強、轉彎半徑小、能耗低,可在制動過程中回收電能。
“云軌”擁有完善的應急解決方案,極端特殊斷電情況下通過啟用儲能電池繼續行駛10公里。“云軌”擁有獨立路權,多采用高架方式,可在道路分隔帶或綠化帶上建設,橋梁通透、景觀效應好,拆遷少、施工簡便,工期僅為地鐵的1/3,投資僅地鐵的1/5。
比亞迪一向以放衛星著稱,從電池到汽車,再到太陽能和新能源汽車,如今又有了軌道交通,比亞迪似乎無所不能,比亞迪的云軌靠譜嗎?未來真的那么美好嗎?
一、比亞迪的長處和弱點
比亞迪是一家很有特色的中國企業。他的創始人王傳福算是技術出身,比亞迪也有濃厚的工程師氣氛。比亞迪的特點是什么事情都敢于嘗試,去試驗去做,不信邪,不怕鬼。別人說不行的我偏要去試試,別人辦不到我從原理去琢磨。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比亞迪做電池,做汽車都是土法上馬,實用為目的。在造車初期放著自動生產線不用用人工來降低成本。
雖然比亞迪F3一度問題多多,但是比亞迪汽車卻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速度,比亞迪也從外行不會造車,成為了自主汽車不可忽視的品牌。
在新能源汽車上,比亞迪從無到有,從最簡單的串聯技術發展數代產品,終于造出來唐這樣加速成績優異的產品,靠先發優勢遲到了最大的新能源蛋糕。
2015年比亞迪盈利不錯,但是細細看去,補貼更多。而并不是誰都能拿到高額補貼的,比亞迪現在吃到的補貼是過去幾年努力的結果。
用王傳福的例子,其他汽車廠商要搞個新技術,得把供應鏈的各個大佬聚到一起開會,扯皮半年。比亞迪只要把幾個部門的頭拉在一起開個會,半小時的決策了。
比亞迪幾乎有能力制造汽車的所有零件,這種垂直整合給了比亞迪很多技術積累,工程師文化讓比亞迪能夠嘗試很多。
所以,比亞迪能造電池,能造車,能搞太陽能,能造新能源汽車,而且貨車,大客車都能造。這是比亞迪的長處。
而比亞迪也有比亞迪的問題,比亞迪的收入相對是比較低的,在同行業中處于低位,而汽車行業的工資相比互聯網本來就是偏低。這讓比亞迪很難招募到一流人才,留住一流人才。
重點高校畢業生首選BAT,投行,金融機構,能到汽車行業的已經不多,而汽車行業中最后能到收入不高的比亞迪中的人就更少了。
同樣,在比亞迪培養的人才達到一定水平,收入如果低于同行的同齡人,就會人心思動。
比亞迪雖然有工程師文化,給年輕人壓擔子也能培養出來人才,是頂尖人才難招進來,招進來難留住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云軌靠譜嗎?
雖然汽車和火車都是車,但是兩者的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從汽車到軌道交通,這個跨界幅度非常大。比亞迪在汽車上的積累是電機,電池,電控,到了軌道交通這些東西有用,但不是全部,軌道交通的技術其實是非常復雜的。
中國引入高鐵的時候,一塊看似簡單的水泥板都要學習很久才掌握要領。城市低速軌道要求遠沒有高鐵那么嚴格,但是一個外行進入,要學會并且成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歷史上,比亞迪有過這種進入全新行業的經歷,但是無一例外的交了學費。
而軌道交通一節車廂就是百十人的姓名,這個要交學費,是誰都承擔不起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東西還是有些憂慮。
也許比亞迪測試的已經很完善,但是涉及多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東西還是應該謹慎,小規模試點,國家鑒定后在推不遲。
三、理想很豐滿,現實可能骨感
云軌針對的市場是城市快速交通,雖然高架軌道比地鐵便宜,但這也是巨額的基礎建設投資。而且輕軌的方案已經非常成熟,高架軌道也有多種方案,多個行業內廠商。
比亞迪的方案先不說成熟度和安全問題,就是成本收益也未必能競爭過對手。
而且,這個東西需要巨額政府投資,需要建設者和政府有良好的公關關系。比亞迪的政府公關過去主要在公交領域,這種資源多大程度可以為比亞迪的云軌鋪路要畫一個問號。
雖然汕頭簽了一個框架協議,但是這個事情究竟能進展到哪一步變數還很多。做地鐵雖然貴,但是從建設到運營都有成熟方案,風險比較小,比亞迪的云軌剛剛通車,實際運營情況為之,各地政府正常的做法是等某個城市實際運行一段,安全無問題,效益有優勢才會考慮跟進。
所以,比亞迪的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可能骨感。<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10/2016101916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