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引起了政界、學術界、企業界的熱烈討論。里夫金認為,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而內燃機和電信技術的發明與廣泛運用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潮;厮輾v史,可以看到在人類的每一個發展階段,能源高效率地革命性創新利用實現了人體力的延伸,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的腦力得到延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范式都產生了重大甚至顛覆性的影響。
電力信息通信處于能源與信息通信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點,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建成的智能電網,能夠實現能源生產、存儲、傳輸和共享智能化,并以其泛在的路由設施,與社會經濟緊密聯系,助力智能交通、智能社區、智慧城市等未來發展,發揮社會公共管理服務平臺的作用,代表著電力行業價值創新轉型的重要方向。
經過60多年來電力信息通信工作者的艱苦努力,電力信息通信的角色從傳統的“二次”、“邊緣”實現了“支撐”的重要轉變,目前正在向引領的定位演進,電力信息通信對電力工業的價值貢獻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
從20世紀40年代最初的電力線載波通信艱難起步,經歷數字微波通信發展,再到目前以光纖通信為主,微波、載波、衛星等多種通信方式并存的發展格局,國家電網公司現已形成了以分層分級自愈環網為主要特征的電力專用通信網絡體系架構,電力通信網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帶寬容量發生了巨大變化,光傳輸網絡和城域光網都得到飛速發展。在接入網層面,采用了窄帶載波方式為主,微功率無線等方式為輔的多種組網方式,積極推動電力光纖到戶試點工程建設,努力探索電力無線寬帶應用,初步形成了延伸到戶的電力通信網,為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技術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保障。在智能電網各環節中開展了相關創新實踐,包括風電等間歇型新能源的接入、輸電線路智能化巡檢、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系統、用電信息采集、電網與客戶的實時交互響應、智能調度技術支持系統等,極大提高了電網安全生產和智能化水平。
經歷這些年的發展,國家電網公司形成了信息通信融合共生、價值共享的發展格局和生態環境,為電力信息通信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和重要的基礎。
站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眺望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電力信息通信對電力工業發展的貢獻正從單一技術支撐向深度融合和有力引領轉變。
未來的電力信息通信將是一個系統、精密而龐大的工程,目前來看,亟須加強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建設:
一是全面感知的能力。物聯網作為智能電網末梢信息感知不可或缺的基礎環節,在電力系統中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可以全方位提高智能電網各個環節的信息感知深度、廣度以及密度,為實現電力系統的智能化以及信息流、業務流、電力流的高度融合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二是快速、安全、大容量、泛在的寬帶網絡資源傳輸能力。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骨干通信網絡的傳輸帶寬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通信網在配用電環節還很薄弱,亟須推動大容量骨干光傳輸網、電力光纖到戶、電力無線寬帶等工程建設,靈活采用多種組網方式,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布局合理、傳輸順暢、延伸到戶的電力通信網,提升通信網運行調度的科學化水平。
三是集中式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與運維能力。數據中心作為整個信息通信系統的核心交換和控制中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我們從戰略的高度對集中式數據中心的建設做好前瞻性研究與規劃。目前微軟已經著手建設數據電廠,變輸送電力為輸送信息,為能源與信息的融合提供了優秀范例。
四是以云計算為代表的快速高效的計算能力。云計算利用分布式計算、虛擬資源管理等技術,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高的計算能力。云計算的發展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流動,為亟須大量計算資源予以支撐的智能電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平臺,實現及時響應和精益化管理。
五是大數據分析能力。電力信息通信與電網生產、企業管理深度融合發展的最終表現形式將是海量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信息通信與業務結合之后產生的數據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可稱為驅動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石油”。大數據發展涉及數據的抽取、挖掘、展示等一系列信息通信技術。對于電力信息通信發展而言,數據可以在電網的安全生產、營銷、能效管理以及企業管理等各個環節大展身手。
隨著能源發展形勢的重大轉變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加強,電網發展方式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貢獻內涵和外延都將發生重大變革。無論是電網安全生產、企業管理,太陽能、風能等間歇式清潔能源的接入,還是能效管理、電動汽車等新生事物的發展,以及依托于智能電網這一公共服務平臺衍生出的智能家居、智能小區、智能園區乃至智慧城市等更高形態的發展形式,都代表了在新的時代,電力信息通信將引領智能電網實現電力行業價值創新轉型的重要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賦予能源以智慧,能源賦予信息更高價值,能源與信息將實現進一步完美的結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國家電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