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數以億計的投資,最近熱到了發燙的程度。牽引出這些數字的動力,歸結于同樣熱得發燙的一個詞———“提振”。
電力投資拉動內需作用已得到印證
11月14日,為落實國務院新增1000億元投資中的電網改造部分投資,國家電網公司下屬8個相關網省公司與設備生產商,閃電般地簽訂了27.3億元供貨合同,其中14億元用于中西部城市電網建設與改造,13.3億元用于中西部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據稱,國網公司所屬的西部城網建設與改造、中西部農網建設與改造兩項,合計安排了中央投資27.3億元,占中央投資總額度的68.2%。加上銀行貸款和自有資金,國網公司此番新增的“拉動內需項目”總投資規模為120億元。
其實,這一天簽約的金額不過是“毛毛雨”。國家電網宣布,未來2~3年內,將完成11600億元巨額投資。而按原計劃,“十一五”后兩年國網公司的投資計劃僅為5500億元。南方電網公司也有所動作,今年將新增中央預算內資本金投資8.1億元,其中5億元用于南網區域的西部城網改造,3.1億元用于完善農網,同時計劃每年新增投資約300億元用于城網改造和農網完善,全網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左右。
此前的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項措施,并決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先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與之對應的是安排40億元作為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資本金。十項措施中,“完善農村電網”和“加快城市電網改造”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電力工業投資大、產業鏈長,電網投資和建設力度的加大,可以直接促進投資、消費和外貿,明顯拉動冶金、建材、電氣和機械制造等相關行業。19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后,中國曾動用3000多億元實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其拉動作用已得到印證。
可見,在加大投入的問題上,電力相關各方絕對齊心協力。但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一些需要冷思考的問題有必要計議一下。比如,大幅度增加電網投資規模如何與投資收益、投資效率相對應?電網建設和電源建設如何協調?電力加快發展與電力體制改革如何相得益彰?
加大投入同時需冷靜思考相關問題
先說當前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今年10月,全國發電量和用電量1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中電聯的統計稱,全國發電量絕對值同比下降了0.82%,這不僅是今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也是自1999年以來出現的首次負增長。與此同時,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下滑1.44%,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除個別省份外均出現了用電負增長,華東、華南地區僅保持極低增長或者零增長。
還有一個指標也很能說明問題。今年1~11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317小時,比去年同期降低269小時。其中,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508小時,比去年同期降低326小時。從目前情況看,這一下降趨勢短期內難有逆轉可能。
電力發展如何與總體經濟形勢和電力供需走勢合拍,的確需要同步謀劃。眼下,當電網投入一馬當先大幅度增加時,統籌考慮電源、電網的發展規劃,加大水電、核電、風電的開發力度,加快火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及大型電力能源基地送出工程建設,保證電源與電網工程協調發展,有必要及時提上日程。
再說電網建設。眾所周知,電網的薄弱環節在于配網。兩大電網公司的巨額投入中,為農電預留了多大的“蛋糕”,現在還不得而知。
地方電網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偏遠山區、民族地區農村電網,一直存在改造資金不足的難題。曾有業內人士建議,在農網改造中應該適當提高中央撥付資本金比例,將中部貧困地區中央撥付資本金比例提高至35%,西部民族地區提高至60%,同時建立農電發展基金,由政府對農電企業開展的普遍服務給予適當補貼,以暢通地方所屬的自供自管縣供電企業貸款渠道,確保其完成政策性業務所必需的電網改造資金。但實際情況是,改選資金不足的問題一直未能妥善解決,這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災害后的電力恢復重建中,表現得都比較明顯。既然“十項措施”把農網放到了重要位置,在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時給予其適當傾斜,應該正逢其時。必要時,不妨嘗試在農網建設和改造中引入戰略投資者,以合理的收益標準和投資回報率,鼓勵和吸引非國有資本投資參與農網建設和參股改造縣級供電公司,多渠道籌措農網建設資金。
另一個相伴相生的問題是在配網建設和改造中如何推進輸配分開改革,讓地方政府及地方企業有投資電網建設的積極性,從而培育產權明晰的獨立的購售電主體。顯然,如果沒有體制改革的及時跟進,加大農網投入會存在投資者的主觀障礙。有業內人士主張,在中央電網企業內部實現輸電業務與農電業務的有機分離,由中央電網企業和各省政府按現代企業制度分別組建省級農電企業,專業化直接經營和管理農電資產。這樣,將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有益于培育配售電市場主體。
電力投入必須有完備的“護駕”體系
在“多予”的同時,還有必要強調“少取”。上一輪大規模農電“兩改一同價”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遺留了期待政策扶持的問題。比如,提高農電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營效益,需要在增值稅、躉售電價優惠和提供長期低息貸款、設立專項農電發展基金等方面,出臺一些明確的政策。這既是推進農電企業股份制改革、培養獨立購售電主體的前提,也有利于確保農電投入取得預期效果。
巨額資金投入刺激經濟的意圖雖然顯而易見,但“十大措施”的要義應該是標本兼治。在中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曾付出了很沉重的代價。所以,轟轟烈烈的投入,必須有完備的“護駕”體系緊隨其后,從而有效地規避其“孤軍深入”可能發生的風險。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12/200812301641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