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工信部召集部分機構、企業在京召開了一場內部會議,對過去的工作總結與未來的發展方向的展望。
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說到:“作為主管部門,我們一定會全力做好行業政策的規劃制定,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合理的解決企業難題,推動行業發展。下周,工信部官方網站,也將就本次會議涉及內容對外公布。希望輿論正確看待,避免惡意炒作,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被稱之為政策風向標的此次會議,在工信部如此低調的召開實為罕見。據參會知情人透露,此次會議由瞿國春副司長(主管汽車)親自主持。值得稱道的是,此次會議不但對我國近一年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進行總結,還對業界普遍關注的“補貼核查”、“推薦目錄”等問題進行了明確回復。
根據該知情人對會議精神的轉述,瞿國春副司長明確表態,最新的購車補貼政策調整結果,將于近日對外發布。與此同時,對業界最為關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簡稱“購車補貼目錄”),前三批(2015年1月第一批發布)將全部推倒重審,并集中在第四批一并發送,綜合參考推廣成果,配套企業、尤其電池企業是否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設定的電池目錄等內容;而對于卷入“騙補”風波并遭披露的整車企業,此次會議明確定調,無論后續主管部門給予什么樣的出發和通知,都是為了推動并促進其更好的發展。處罰只是手段,絕非目的。
問題企業不止一家
顯然,根據知情人轉述的工信部會議精神,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井噴式增長的背后,也滋生了比較嚴重的產業詬病。根據某媒體江蘇、廣東等地線人反饋,就在本月中旬,各地政府已嚴格貫徹四部委核查結果,秘密下達了對問題企業的內部曝光清單及處理決議。只不過,部分“大魚”并未對輿論公布罷了。
不難看出,在我國汽車工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產業發展暴露了較為尖銳的矛盾,生成矛盾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參與及運營主體也極為復雜,這樣的事件,是對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的公然挑釁,但絕不能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的攔路石。
就在11月19日晚,金龍汽車公告稱,收到財政部抄送的《財政部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確認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對此,財政部責令公司:
一、停止生產和銷售問題車型。
二、暫停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資質,并將問題車型從《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予以剔除。
三、責令公司進行為期6個月整改。
此前金龍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涉及“騙補”。為此,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無法獲取1683輛新能源汽車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21萬元,并將被按問題金額處以50%的罰款。
毫無疑問,作為首批遭披露的騙補企業之一,在工信部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便發出公告,是基于第一天參會,并接受處罰決議后的輿論披露。
嚴格處罰,力推產業發展
我們認為,從蘇州金龍的處罰結果看,除了必要的罰款,“6個月內暫停申報補貼車型并整改”,是整個處罰體系中最嚴厲的一點,但經各方詢問,工信部并未在會議中提6個月整改的起止時間。如此假設會議召開當天后的六個月為整改期,理論上講,最遲到2017年5月18日,蘇州金龍即可啟動申報相關車型的補貼目錄。而由于沒有財政資金預撥付,這并不影響蘇州金龍在先銷售相關車型后,再申請該車型的補貼目錄。
從上述分析看,相關處理結果堪稱史上首次。除了“吉姆西”這樣極端惡意的騙補行為,工信部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主管部門,并不希望嚴厲的處罰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枷鎖,更不希望這樣的處罰讓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在我們看來,處罰只是主管部門推動產業發展的另外一種手段。2017年,風波過后,企業的活力反而有可能被更加激發出來!鄙鲜鰠闹檎呷绱苏f道。
快推市場化,反思技術路線
10月26日,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500位業內專家歷時一年完成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正式對外發布,為我國汽車產業描繪出了未來15年的技術發展藍圖。本次發布的路線圖為“1+7”,主要包括:總體技術路線圖、節能汽車技術路線圖、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技術路線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路線圖、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汽車制造技術路線圖、汽車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圖、汽車輕量化技術路線圖。
而就在今年10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中,一個微妙的變化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即普通油電混動車型的銷量首次大幅超過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以乘用車市場為例,數據顯示,新能源乘用車10月銷量3.09萬輛,環比增長4%,同比增長52%,同比增速較9月的65%出現了明顯下降;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4178輛,同比增下降31%,環比下降44%;純電動車銷售2.68萬輛,同比增長87%,環比增長20%。顯然,除了牌照等搶政策限制因素外,以降低油耗為首要出發點的混合動力汽車,雖然未享受一分錢國家購車補貼,但卻通過消費者的認可與接收成就了市場。對于一項強調“磚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企業在新能源上的技術定位,顯然具有值得深思的重大的警示和預示意義。
對于國內車企混動技術發展滯后、產品較少的現狀,上海交大汽車節能技術研究所所長殷承良直言,油電混動技術的復雜程度要遠高于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動技術,“混動技術的難點歸根結底還是傳統發動機與變速箱技術,在這兩樣上,技術突破難度極大,自主品牌相對落后!
不過,任何政策停滯,都沒有阻礙整車企業向市場化目標奮斗的進程。在2016廣州車展中,除了東風本田搭載i-MMD雙電動機混動系統的思鉑睿混動版車型將要首發,DS6混動版、漢騰X7混動版、路虎第五代發現等都有混動車型亮相;與此同時,上汽榮威eRX5、奧迪A6L e-tron、凱迪拉克CT6、沃爾沃S90、MINICOUNTRYMAN、長安福特新蒙迪歐、寶沃BX5、長城哈弗、上汽大眾Teramont、奔馳GLC Couple、廣汽傳祺等也將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11/20161121163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