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間,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下稱力帆乘用車)于近日收到財政部下發的《財政部關于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處理決定》(以下簡稱《處理決定》)。
《處理決定》顯示,力帆乘用車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353輛車電池芯數量小于公告數量,1328輛車電池單體生產企業與《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不一致。這與財政部今年9月初公示的騙補方式“電池標實不符”相吻合。
扣除車輛重復統計因素,力帆乘用車共有2395輛不符合申報條件,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4億元。財政部決定對上述車輛不予補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車2016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
根據上市公司公告,上述事件將導致其2015年度、2016年度營業收入及稅前利潤分別減少4689萬元、6719萬元。公司稱,該事項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及準確的數據可能還會調整,需待會計師事務所對該事項的核定意見出來后才可明確。
對子公司所涉騙補一事,力帆股份相關證券事務部相關人士解釋道,彼時電池供應緊俏,供不應求,企業在這方面把關不嚴出現了問題,但并不是騙補,所以財政部對力帆也只是取消補貼,并未像其他車企那樣還被追加處罰,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力帆股份會繼續與供應商進行合作,不斷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力帆股份騙補一事早有端倪。在今年年初,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這也標志著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騙補一事的清查正式開啟。
3月,央視新聞曝光新能源汽車補貼騙補十大疑似車企,力帆股份榜上有名。彼時公司回應表示,關于補貼調查,央視報道只是說12月上牌量,并稱,公司已積極配合四部委的調查,結果待其公布。
到今年9月8日,財政部公布《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雖然僅有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以及河南少林五家車企遭受處罰,但一份《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卻在業內流傳開來,這一次,力帆股份再次上榜。
9月11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澄清媒體報道騙補一事,表示公司經營一切正常。不過,根據公司同時發布的8月產銷快報,其在報告期內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僅為13臺,創下今年以來新低。而在去年10至12月,公司新能源汽車產量則呈激增態勢,最高增幅飆至2310.77%,這一時間段也是新能源補貼退補時間節點的前夕。
一位汽車行業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在車企中,產量過度激增或驟降都是不太正常的現象。而公司股價也側面反映了投資者的擔憂。
雖然公司已發布澄清公告,力帆股份9月12日開盤后仍震蕩走低,最終收跌4.82%報10.07元/股,此后該公司股價一直處于跌勢。截至12日收盤到節前,力帆股份跌幅達5.36%,市值蒸發超過6億元。
2016年上半年,力帆股份營業收入為50.7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7億元,處罰6719萬元對上市公司當前的業績影響不是特別大。不過,此前力帆股份曾大幅縮減新能源戰略的定增融資規模,眼下又遭遇處罰,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方向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隨著新能源騙補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違規車企浮出水面。眼下,除了力帆股份,還有西部資源。
根據后者9月30日的公告,公司子公司重慶恒通客車,因1176輛新能源汽車實際安裝電池小于公告容量被追回補貼并遭到罰款。
對此,西部資源表示,財政部處罰告知書擬定的行政處罰尚不是正式處罰文件,恒通客車將就此積極進行書面陳述、申辯,并提出書面聽證申請。
分析人士認為,監管層清查新能源汽車公司的“騙補”,標志著這一受到政策大力推動的明星行業正在迎來“政策紅利”拐點。未來,行業需要更多地強調規范發展,過于強烈的政策刺激可能不會再有。因此,從題材炒作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車板塊很可能已經步入“下半場”。具備核心技術,確實有市場競爭力的公司,未來才有發展前景,純粹依賴于政府補貼發展的企業,可能會面臨陣痛。
這些騙補公司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金龍汽車為例,由于子公司蘇州金龍位居財政部公布的“騙補榜”榜首,近一個月來其市值已蒸發近12億元。<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10/2016101016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