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財政部發布《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下稱“新政”),其中明確規定,2017~2018年除燃料電池車外,其余車型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這一規定較此前征求意見稿里提出的“2017年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10%,2019年補助標準在2017年基礎上再下降10%”的政策,退坡的速度進一步加快。
當下,對于一輛續航里程在150公里左右的純電動汽車,中央和地方的雙重補貼在其售價中占比大多超過1/3。這樣一看,國家補貼退坡會給新能源車企帶來什么樣的挑戰自然不言而喻。有業內人士表示,補貼的減少,將倒逼車企進行技術升級。
倒逼車企技術升級
按照“新政”,2015年,續航超過80公里的純電動車即可獲得補貼;2016年,必須可續航100公里以上才能獲得補貼。此外,2015年續航里程在100~150公里之間的車型,國家補貼金額為3.15萬元,而到2016年僅為2.5萬元,下降6500元。
單從這一點看,政府鼓勵車企推出長續航里程車型的意圖自然可以理解。因為在續航能力為100~150公里的車型補貼下降的同時,150~250公里之間的車型補貼不變,250公里以上的車型補貼則反而增加了1000元。如此一來,續航里程低于150公里車型的市場競爭力將減少不少。
除了續航里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性能要求也有提升———30分鐘最高車速由不低于80公里/小時提高到100公里/小時。也正因為這一門檻,在此前的廣州車展上,車企發布的新車最高時速均以此為最低標準線。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思路進一步清晰,市場化的手段成為政府倒逼新能源汽車技術提升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此之前,在新能源汽車的準入方面,國家設置了諸多限制政策。而在最終準入標準發布時,不少關于資金和生產規模等數字性指標被剔除,轉而增加了一些技術和制造實力方面的限制。
創新將迎更好發展
與傳統燃油汽車市場增長出現疲態正好相反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2016年出現更大規模的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5年10月生產新能源汽車3.6萬輛,銷售3.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倍和5.0倍。1~10月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8.12萬輛,銷售17.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2.9倍。
國家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這使得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構成唯一障礙的充電設施將在未來不再成為問題。2016年,在一些主要城市,將逐步形成一個市區范圍內的可供工作生活使用的充電設施網絡。同時,隨著充電設施的改善,以及新能源汽車大量使用到各類租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理念也將日漸深入人心。<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12/20151210921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