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與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其全稱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據稱要到今年年中才能完成程序正式公布。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是第一個百年目標,到2050年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邁入世界工業強國。
《中國制造2025》規劃主要是結合中國制造業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工業4.0等趨勢,從技術、產業、產品、管理、制造服務化、核心軟硬件等領域做了長期的戰略規劃。重點實施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等。
該規劃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隨著中國“高成本時代”的悄然到來,傳統制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出臺工業4.0發展戰略規劃迫在眉睫。
總體目標
《中國制造2025》總體目標為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制造強國行列,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具體目標為: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批優勢產業率先實現突破,實現又大又強;部分戰略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步走”戰略
中國制造業將在2025年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在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會位居第二方陣的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最終在2045年中國制造業有望進入到第一方陣,成為全球真正的制造強國。
重點實施領域
規劃重點實施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四大產業領域。據參與制定工作的相關人士介紹,雖然規劃實施重點領域為4個,但每個領域基本為大產業概念,對具體行業有針對性的表述。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對集成電路產業有一個規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里面,對機器人、制造技術、芯片、核心軟件、基礎數據庫等又有規劃,整個中國制造業2025規劃是一個全面性的戰略文件。
一條主線
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
四個轉變
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八項戰略對策
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對這八項戰略對策所包含的主要內容進行了介紹。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并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制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廣智能制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制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制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件,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臺;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和出口自創產品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制造基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準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制造。促進流程制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制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制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制造業的轉變。<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5/2015511929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