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部吸收外資占比增強
在吸收外資方面,近幾年東部地區在全國的占比已逐步下降,2009年,東部地區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比例為64.11%,2013年降為55.84%。
東北地區保持相對穩定,吸收外資的總體規模占全國比重為13.5%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增速最快地區是中部地區,2009年該地區占全國比重僅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
西部地區在該方面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波動性較大,尚未形成長期穩定上升態勢。2009年,西部地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比例占全國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從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僅為10.19%。
在中西部國家重點經濟區或國家產業轉移示范區方面,這一增長趨勢更為明顯。如西部成渝經濟區,近年來吸收外資規模增長明顯,2009年,重慶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全國比重為4.95%,2012年上升到8.37%。河南、陜西、山西三省得益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的推動,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全國比重,從2009年的4.42%提升到2013年的7.2%。受皖江城市帶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帶動,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從2009年的38.8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萬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從2.52%提升到了4.15%,實現了大幅增長。
產業轉移促進中西部電源市場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區域間的產業轉移,不光轉移了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電子信息、機械、醫藥、汽車、新能源等高端產業,也加快了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轉移的企業十分注重對轉移承接地區綜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對產業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對轉移承接地區消費市場的考察。
其中,醫藥行業主要向東北地區轉移和聚集,近5年來,東北地區醫藥產業占比增長1.84%;機械行業加快向中部地區轉移,推動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4.81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向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轉移聚集,分別實現增長5.12個、3.77個百分點。
西安、成都、重慶、鄭州、武漢等市利用當地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吸收發達國家和東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加工制造環境的轉移,同時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建設。
裝備制造業領域,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東北地區,由于此前高端裝備制造業所具有的良好發展基礎,在產業區域轉移這一浪潮中具有更突出的優勢,發展更為快速。
而目前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特點,是以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為核心,實行組團式或產業鏈式整體轉移。也就是說,龍頭企業和大企業基于降低成本、貼近市場等方面考慮,對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各個階段產品進行整個產業鏈的大規模轉移,同時將研發、采購、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各個營運環節也轉移過來。
由于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的社會化協作程度高,一家龍頭企業和大企業投資往往會帶動和引導一批相關行業的大量投資,形成“龍頭”帶“配套”、“配套”引“龍頭”的良性發展格局。
由此,有著產業特色和配套產業基礎的地區最吸引東部企業轉移,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城市群,特別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廣線、京九線和東西走向的隴海線、長江產業帶。
因此,在當前產業轉移中,產業配套型轉移尤為突出,即主要是與產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和前、后向配套產業的分工組織關系相關聯的,一旦主導產業出現空間區位變動,與之協作配套的產業或生產環節也會追隨至相應的生產區位。
對處于某種供應鏈環節的生產者來說,如果其上下游關聯產品的生產者已經大量轉移到某地生產,則會迫使尚未進入者跟進轉移,提高轉入地的配套體系運作效率。電源產品是廣大工業制造業不可或缺的配套產品之一,制造業的轉移直接促進了這些領域各種工業電源需求的增長,甚至也有不少電源企業,已紛紛加入到產業區域轉移大潮中,或在中西部地區增設生產基地,并加大對中西部市場的開拓力度。
部分外資制造業遷出
近年來,由于世界各國制造業比較優勢的相對變化,新一輪的全球制造業產業轉移已經拉開了序幕。在這種國際產業的大變動背景下,制造業產業轉移呈現出了許多新的趨勢。從轉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業產業轉移表現出由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轉移的總體趨勢。
從制造業結構比例來看,全球先進制造業比重不斷提升。發達國家憑借其在品牌、知識產權、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主動發展先進制造業,同時引導先進生產力回流發展。受人力成本制約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逐漸從我國向東南亞、墨西哥、巴西等國家和地區轉移。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嚴峻局面。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月份的制造業PMI為49.7,與去年12月份的49.6相比幾乎持平。截至1月份的3個月平均值為49.8,與截至2014年10月份的3個月平均值50.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3相比降幅明顯!
2014 年12月17日,微軟宣布將在春節前關閉位于北京及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關閉中國工廠后,部分設備被轉移到越南河內工廠;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至位于靜岡縣和神戶市的工廠;夏普計劃在栃木縣矢板市工廠和大阪府八尾市工廠分別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推進回遷。日本大金工業公司董事長井上禮之7日表示,計劃進一步把投放日本國內市場的家用空調生產從中國遷回位于滋賀縣的工廠;TDK預計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秋田縣等地的工廠。
外資企業的撤離對于那些為之提供配套產品或服務的中國制造業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一旦外資撤離,為這些企業提供配套產品的制造企業將面臨訂單銳減和產能嚴重過剩的困境,對于電源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因而對于以服務這部分外資企業為主的電源企業,要考慮更多渠道發展自己的業務,擺脫對外資企業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