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于尚未完全步出寒冬的中國光伏業來說,今年注定又是不平靜的一年。2014年初,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將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第二次“雙反”調查,并將調查范圍擴大至全產業鏈。國內眾多行業人士認為,這消息不單意味著國內光伏企業有可能徹底丟掉美國市場,甚至其產生的連鎖效應,將引發歐盟的再次圍堵,以及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效仿。果不其然,此后一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日本將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的消息不脛而走。
美再對華光伏“雙反”
2014年1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展開對進口自中國大陸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同時對原產于中國臺灣地區的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
這一輪“雙反”與此前的不同之處,在于上次雙反只是針對進口自中國大陸的電池片產品,而這次“雙反”涉及到了下游組件產品,這使得之前中國企業通過購買臺灣地區生產電池片再做成組件出口美國的路也被堵死。
根據原先時間表,美國在3月28日公布反補貼的初裁結果,在6月公布反傾銷的初裁結果。但目前反補貼的初裁結果被推遲,預計“雙反”的初裁結果都將在6月公布。而一旦結果公布,就意味著企業必須從那一刻起繳納保證金,而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美國的大門也被徹底堵死。
2011年底-2012年初,受SolarWorld慫恿,經過一番所謂的調查、初裁程序后,美國最終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此后,這一“雙反”措施,貫穿了2013年始終。沒有人會樂于承受徒增30%以上的成本,卻也不愿就此放棄美國這一當時位列世界第二大的光伏應用市場。無奈之下,中國光伏選擇在海外建廠,生產多晶硅電池、組件,再向美國出口,以避開“雙反”關稅。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另一個更為現成的辦法是,從我國臺灣進口多晶硅電池,再于國內加工成組件出口美國。有了這個省事又相對低成本的辦法,幾乎就沒有人再去海外建廠了。2013年,我國生產出的2.5GW晶體硅光伏組件,就是通過這樣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才最終艱難地進入了美國市場。
中國雖然也對美多晶硅反傾銷裁定50%的高額關稅,但由于中國有一個特殊的加工貿易進口免稅渠道,美進口多晶硅,全部從這一渠道進入中國,并不受中國“雙反”影響。高舉公平貿易旗幟的美國,在其國內晶體硅光伏制造業衰弱,無從消納5年產50000多噸多晶硅時,一手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占領中國市場,另一手卻拒絕中國以這些多晶硅生產出的光伏產品返銷美國市場。當美國一意孤行地發起二次“雙反”時,這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對等。
光伏出口企業受沖擊
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的第二次“雙反”調查雖未真正立案,但已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實質性的影響。3月26日,中概太陽能股昱輝陽光發布公告稱,已經成為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出口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的指定調查企業。受此影響,昱輝陽光的股價在當天大跌14%。
- 1
- 2
- 3
- 總3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003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