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新能源汽車的一種,與市場上銷售的另外一種新能源“同類”——混合動力汽車相比,它將環保進行得更徹底。而且,比較汽油、電力的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使用單一電能源,電控系統大大減少了汽車內部機械傳動系統,結構更簡化,也降低了機械部件摩擦導致的能量損耗及噪音,節省了汽車內部空間、重量。種種優勢,都讓純電動車成為本世紀汽車發展行業的寵兒。
當世界各國力推純電動車研發時,我國也將純電動車的發展納入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可惜的是,近十年的政策保障,依然沒有讓電動車普及,更多的消費者依然持觀望態度。原因無他,配套設施不完備。
早在幾年前,筆者曾經在科技周的主會場采訪過一位北汽電動車展臺的工作人員,當時其就對充電樁的建設表示力不從心。畢竟如果將一座城市中充電樁的布局密度配備得與汽車加油站一致,需要很長時間。更無奈的是,將加油站與充電樁合二為一的想法,也因為安全問題幾乎很難實現。這不禁讓所有對電動車感興趣的人都產生疑問:車沒電了怎么辦?而在今年年初,北京市首批電動車搖號中簽的用戶,也因為不能與物業達成一致,無法在家門口安裝充電樁。
如果說充電難是制約純電動車的發展原因之一,那么電池就是另外一個大問題。盡管電動車生產廠商一再告訴消費者,純電動車的續航能足以完成百公里的路程,但是這種理論距離真的能實現嗎?2013年,作為試用,純電動車在北京部分遠郊區縣充當出租車。使用一年后,出租車司機們紛紛吐槽:電池不給力。本來能在夏天連續運行100公里的電池,到了冬天,使用時間卻大幅縮水。而在我國其他地區,純電動公交車也遇到了電池的問題。有媒體報道,在四川成都,純電動公交車在白天排隊充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池衰減較為嚴重,甚至需要在中途充電。
除了電池本身的問題沒有解決外,其生產過程也遭受詬病。有國外學者警告,由于車輛動力電池使用了大量石墨,大力推廣純電動車會導致石墨開采量急速上升,加劇環境污染。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材料工程系教授安東尼·潘多福就指出,一輛普通電動車動力電池所使用的石墨,多達50公斤。石墨本身沒有毒性,但是在其開采、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黑色粉塵和含重金屬的酸性污水,破壞植被和農作物、污染空氣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還可能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
一系列的問題,讓純電動車發展前景看起來并不明朗,汽車獨立評論員張少華給出了折中的方法:純電動車是終極目標,但插電式混合動力是目前最為現實的選擇,要順利達到平均油耗的要求,車企不妨在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上多下功夫。<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868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