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計劃通過一系列實質性舉措推動風電產業“回暖”,其中“積極推進海上風電發展”的舉措格外顯眼。誠然,海上風電資源豐富,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風電技術最先進、要求最高的領域,同時是風電產業中風險最高的部分。
自1991年丹麥建成世界第一個風電場,已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世界海上風電在此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陸上風電相比,由于具有節約土地資源、風速穩定、紊流小、視覺及噪聲影響小等優勢,海上風電技術積累日趨成熟。
然而,對于海上風電的技術難度,即使是技術最成熟的西門子,而2010年第一季度,也曾經調低了海上風電項目的預期收益2億歐元,隨后在第二季度則因項目延遲發電繼續調低收益2億歐元,大概已有4億歐元的預期收益已隨風消散,而原因“僅僅是一個輸電連接上的技術失誤”。西門子彼時能源部門的首席技術官Mark說:“我們當時低估了海上風電項目的難度”。
關于中國,早在2010年7月投運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并對外宣稱中國已經具備了獨立發展海上風電的能力。但是,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距離岸線6~13千米,平均水深10米,屬于潮間帶風電場,難度相對較低。根據測算,距離海岸線越遠,風速越大,發電量可明顯增加,離岸10千米的海上風速通常比沿岸高約25%,海上風電必然從潮間帶走向近海、深海。然而,深海風電不僅海流、波浪、潮汐、海床條件、沖刷等條件更加嚴峻,對風機基礎、海底電纜、海上平臺集成等技術無疑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東海大橋風電場采用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風機基礎安裝在海床之上。研究表明,未來第三代多兆瓦風機的容量將超過5兆瓦,在未來的10~15年將達到20兆瓦,風輪直徑也將超過120米。伴隨著水深的逐漸加大,難度最大的漂浮式機組基礎恐怕會得到大規模應用。這種基礎可以不固定在海床上,而直接漂浮在海中,通過錨鏈、纜繩等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以適用于水深超過50米的海域,并克服在風、浪、流作用下的運動對風機工作的影響,這樣風機安裝、運行、維修的難度和成本勢必大幅度攀升。
隨著政府對于發展海上風電在規劃與政策上不斷的加強和保證,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將迎來蓬勃發展。對于依舊算是全新的海上風電技術,恰如能源轉型本身的哲學邏輯一樣,一次全新的嘗試,要求能源系統甚至能源經濟模式的大改造,風險高、難度大,然而一旦成功,就將會是全球技術無可置疑的領導者。<
來源:英大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816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