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國內光伏產業的倒閉潮和破產潮,在進入隆冬后一眨眼間仿佛成為過去。下半年,光伏行業利好政策不斷釋放,尤其是今年第四季度以來,各地光伏電站投資熱潮再起,非光伏企業和上游組件企業也加入到了“搶裝潮”。這帶動光伏組件商、硅片廠商出貨量大增,產品毛利率也有所提升,光伏產品價格堅挺,光伏制造業明顯回暖。
一系列利好政策猶如給光伏企業打了一針興奮劑,部分光伏組件企業恢復盈利,并開始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之路。但是,很多已經被關停的光伏企業也趁機“起死回生”,業界擔心這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本期解讀2013年光伏行業關鍵詞—兼并重組。
電站投資熱潮涌動
今年7月,《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后,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及國家開發銀行就補貼、退稅、電價、并網以及融資等問題出臺若干配套政策,對國內光伏市場應用形成有力支持。
進入年底,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也相繼出臺了利好政策。一時間,部分央企開始四處擴張,非光伏企業和上游組件企業也加入到了“搶裝潮”。
記者梳理發現,8月,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宣布擬在寧夏投資200億元開發2500MW沙漠生態光伏電站;中航工業集團則透露,未來3年內,將在北京、上海等11個省20個城市陸續投資38億元,建400MW分布式發電系統。
此外,華電、中廣核、國電等也紛紛搶食光伏電站。非光伏企業的代表則有江蘇曠達、松遼汽車等。
而光伏的上游組件制造業的低迷讓更多的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下游光伏電站。在國內光伏廠商新一輪的逆境探索中,已有不少企業在實施“以下游電站建設帶動組件銷售”的戰略。這些企業包括英利、阿斯特、海潤光伏、中環股份、陽光電源等。
據德勤近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清潔技術行業調查報告稱,目前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及在建的光伏項目達130GW,甚至比國家新擬定的到2015年裝機量達35GW的“十二五”目標還要超出近3倍。
值得注意的是,上游多晶硅、中游光伏組件的過剩產能正在逐步淘汰或消化,而下游光伏電站環節卻出現了過剩跡象,產能過剩有從上中游向下游轉移的趨勢。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1~10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3.61GW,這意味著本年度剩余的2個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會在4GW~5GW左右,“搶裝”現象非常明顯。
回暖產能再引擔憂
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光伏產品價格堅挺,企業熱情高漲,光伏制造業明顯回暖。業內預計,明年大部分光伏企業都能實現盈利。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的光伏巨頭們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不但扭虧為盈,毛利率更是不斷攀升。其中,英利、賽維LDK、晶科、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六大企業三季度毛利率環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其中賽維LDK漲幅達22.9%。
目前,26家已發布2013年業績預告的光伏概念股中,剔除3家不確定外,有8家預喜,更有隆基股份、橫店東磁等9家公司預計扭虧。
記者了解到,包括英利、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在內的光伏組件商已準備擴產。英利海南基地組件產能已由300MW左右擴至1GW;晶科能源年底產能達到1.8GW,預計2014年會達到2GW;天合光能目前組件產能2.4GW,計劃2014年達到3GW。
中國光伏產業目前有效產能約為45GW,比2012年的60GW下降了約25%。不過,這種增減卻出現在不同的派系之中,即一線企業產能產量持續增強,二線企業較為穩定,三線企業產能繼續降低。這種此消彼長的格局既保證了光伏產業的需求不會出現斷層,又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形成一種寡頭壟斷的局面。
當然,這種寡頭壟斷是指大量訂單流向了晶科、晶澳、阿特斯、英利等一線企業,并不會形成絕對的壟斷,因此對行業長遠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今年整個光伏產業鏈產能過剩仍很嚴重。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光伏電池和組件廠商有600多家,僅去年一年數量就減少了1/4,但減產產能總量可能只有10%。據了解,這些廠商大部分都是停工和半停工狀態,今年市場情況好轉,這些產能可能會很快卷土重來。這意味著,全行業去產能化過程實際上并未有實質性推進。
- 1
- 2
- 總2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655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