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您的位置:電源在線首頁>>行業資訊>>產業縱橫>>“特斯拉效應”過后 新能源汽車普及難題仍存在正文

“特斯拉效應”過后 新能源汽車普及難題仍存在

2013/7/3 10:53:44   電源在線網
分享到:

    近一段時間以來,來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效應”曾一度引爆A股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板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但由于尚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其發展前景并不被人看好。

    2012年7月初,工信部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不僅明確了爭議不定的技術路線:決定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內燃機汽車,提升我國汽車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同時,對產量也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但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似乎距離目標還很遠,不僅在技術上沒有取得突破,而且在產量上收效甚微。

    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國25個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示范量接近3萬輛,今年前4個月,共銷售了8000輛新能源汽車,這距離2015年的50萬輛,還有不小的差距。意味著未來兩年,我國每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到18萬輛,許多汽車界人士認為,這幾乎不可能完成。

    新能源汽車曾被汽車界人士認為是我國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這一論斷也曾鼓舞了許多人。畢竟作為汽車消費大國,我們的傳統汽車研制水平與產銷總量極不匹配。國人需要在這個領域獲得更多的鼓勵。

    但遺憾的是,一度被認為技術領先的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來看,依然因缺少核心技術,無法獲得更大的發展。 業界普遍認為,發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必須突破三大難題:安全、充電難和電池壽命短。

    對于電動汽車安全問題,國內已連續出現多起起火事件,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最難以接受的事故。毫無疑問,如若電動汽車不解決最基本的安全問題,其推廣普及必然會受到很大限制。

    充電難也是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大問題。要想普及電動汽車,必須要具備完善的充電裝置,但目前在國內,這種專門的充電裝置還非常稀缺。據了解,到去年底,全國25個城市只有174座充電站,充電樁也不到1萬個。相關部門和企業在建立充電裝置方面也缺乏相應的積極性。沒有足夠方便的充電裝置,新能源汽車注定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

    電池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部件,目前一輛電動汽車通常只能行駛100公里左右,充電需要長達3個小時。這勢必給消費者帶來許多麻煩。很少有人愿意花巨額資金買回一輛實用價值并不高的電動汽車,除非解決電池的續航問題。

    據了解,為了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在補貼方面也是不遺余力。比如,每購置一輛新能源汽車,補貼幾萬到十幾萬不等,汽車企業也獲得不少的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企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的積極性。

    但對于補貼,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認為,電動汽車的高補貼政策應該改革,高補貼政策難造高端電動汽車市場。他指出,國內電動汽車產品應該有不同的消費層次,應首先考慮最廣大群眾的消費水平。

    更多的人則認為,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技術發展方面還不夠完善,缺少核心技術,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顯然,如何充分調動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研發、使用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將成為突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瓶頸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特斯拉效應”過后 新能源汽車普及難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5055.htm
  投稿熱線 0755-82905460    郵箱  :news@cps800.com
關于該條新聞資訊信息已有0條留言,我有如下留言:
請您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法律責任
·本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刪除其管轄的留言內容
·您在本網的留言內容,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留言   免費注冊會員
關鍵字:
        
按時間:
關閉
av在线天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