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消息,位于港灣橋附近一棟居民樓樓頂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安裝上了可計量輸電量的雙向電表,開始正式發電。這是東北地區首個并入傳統電網的分布式家庭光伏電站。
受歐美對我國光伏產業實施“雙反”調查的影響,國內光伏產業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扭轉困局,去年11月國家電網歷史性地出臺《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要求地市或縣級電網企業開始接受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業主的并網申請。政策出臺后,我市光伏電站“發燒友”馮先生立即聯系光伏組建生產企業,投資20余萬元在自家屋頂建起了一個裝機容量為8KW的小型光伏電站,昨日,電站建設完畢,供電部門的外部線路也改造完成,在供電部門正式為光伏電站安裝上專用計量電表后,光伏電站所發的電在滿足馮先生自用后,余電得以順利輸送入傳統電網。
記者在馮先生家中看到,電燈、電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正常運轉,電力全部由自家樓頂的光伏電站提供。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馮先生家的電站每小時可以發電8千瓦/時,按每天光照5小時計算,可發電40千瓦/時,一個月就是1200千瓦/時,馮先生家目前每月的用電量大約在600千瓦/時左右,這樣每個月電站在滿足自用后,還可以將剩余的600千瓦/時賣給電網。
盡管我市首個分布式光伏電站得以順利并網發電,但業內人士分析稱,其象征意義恐怕大于實際意義。目前,國家關于鼓勵光伏發電的正式補貼電價尚未出臺,類似于馮先生家的分布式電站輸送給電網的電能價格也未明確。今年3月,發改委曾出臺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的意見稿,遼寧地區被劃分為3類能源區域,其光伏上網電價可能為每千瓦/時0.95元,按照這一標準計算,馮先生的電站在運轉良好的情況下,每月可從電網獲得近600元電費,再算上不用從電網購電省下的300元電費,每月收益為900元,一年為1萬元左右。但要想收回全部投資成本,至少需要20年。這樣的投資回報率,顯然會把大多數家庭拒絕在光伏發電門外。只有讓光伏發電在整個社會電力消耗的主要環節工商業領域推廣,促進光伏產業發展,推動社會能源結構轉型才會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http:www.mangadaku.com/news/4265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