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業短時間經歷了從井噴式的大發展到產業寒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近五年來,風電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累計裝機總量從2007年的585萬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6236萬千瓦,增長了十幾倍,成為世界第一,風電產業已經形成并被廣泛接受,但是風電廠商很快陷入產能過剩、利潤大幅度下滑的境地,遭遇產業寒冬。
隨即,風電廠商也采取了不同的過冬策略。有的往上游零部件領域發展,有的向下游風電場發展,試圖度過風電的寒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能源學會會長倪維斗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風電產業整體上缺乏規劃,在發展中片面強調數量,沒有實現和電網配套,導致了產能過剩和消納難題,因此,從政府層面要考慮風機安裝在哪里,安裝了怎樣并網發電,從整體考慮布局;就新能源而言,在一定時間內發展也有“度”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
總體規劃缺失
風電行業發展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變化,根本問題是什么?
倪維斗:風電總體規劃缺失。風電的產業鏈上的部分環節采取市場驅動機制是可以的。例如風機制造環節是可以市場競爭的。但是,從整個產業鏈角度,政府層面要考慮風機制造了安裝在哪里,安裝了怎樣并網發電,不能像風機制造環節那樣能賺錢就做,要從整體考慮布局。
在風電產業發展中,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加劇了這個產業的產能過剩。比如,甘肅酒泉有大量的風電場,酒泉政府就要求風電廠商必須在酒泉建廠發展風機。
但是,這個做法從全國風電產業布局來看非常不合理。例如,一些關鍵控制設備如齒輪箱、電機應該由專業廠來做最合適,在西北建廠非常不合理;在加工方面風機的有些設備要求都很高,政府不合理的要求,造成在那里建廠不少但很難保證質量。
因此,我們要老老實實算經濟賬,認認真真弄清楚投入和產出的效益,不要只看中國是風電第一的國家就OK了。
風電整機廠商有一些民營企業進入,但很快遭遇困境,如何看待風電廠商的問題?
倪維斗:做風機不是很難,一般去外國買幾張圖紙就可以組裝了。中國機械制造力量還不錯,所以買了圖紙就能做。市場有做風機的積極性,現在國內大概有7080家風機廠商,但整個風電產業鏈只有風機廠商的積極性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風電產業鏈包括風機制造、風電場運營和風電并網,現有的風電產業鏈是不完整的。
產業鏈難題
剛才你談到風電產業鏈問題,風電場的問題在哪里?
倪維斗:風機制造有很多私人資本,但中國風電場是沒有多少私營資本的,風電場基本就是五大發電集團以及中廣核等這些大的國企來搞。它們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將來要份額制;二是可以形成產業鏈。例如國電集團的風電場運行就挺不錯的,由國電聯合動力制造風機,國電龍源電力安裝運行,自產自銷,并網沒太大問題。
但如果把龍源電力除去,國內風機運行記錄是很慘的。我曾經算過,國電龍源電力只占全國四分之一的風電裝機容量,而發電量卻占全國風電的三分之一以上,這個指標很好。如果把這個指標拋掉的話,其他風電場的指標就很差了。龍源電力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能拉升全國風電場運行的效率指標。
風電場的下游電網問題是什么?
倪維斗:主要是電網利益機制問題沒有解決。盡管現在要求電網要無條件、盡可能接納風電入網,但這些都是原則性的要求。
問題的關鍵是電網本身的利益在何處。電網也是個企業,也需要利潤。它需要投入很多控制設備和備用機組,才能接納風電。它的損失怎么辦?國家的每度電2.5角沒補貼給它,就整個風電產業鏈來說,風機制造的有好處了,建風場的有好處了,但電網的利益不多。
雖然電網也接納了不少風電,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整體來說它不是很愿意。這也是沒整體布局好,總體來說風電這件事成績很大,但是也要好好總結教訓。 <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591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