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對話》 欄目中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趙春江作為嘉賓參加節目錄制, 趙春江教授是中國個人安裝光伏系統的第一人,可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螃蟹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美味。
趙春江站在自己屋頂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邊上。他自己發電,但卻要額外支出電費20,000,000 千瓦
上海市屋頂面積大約占整個上海市土地面積的3%左右,約有200平方公里,如果全部安裝上光伏板,相當于建造了一個2000萬千瓦的大型電廠。按人均年用電1000度計算,僅太陽能發出的電就可以基本滿足上海市2000萬人口全年的需求。
在上海市閔行區山花路的一幢高樓里,身材修長的趙春江敏捷地鉆出13樓的窗外。這里并沒有什么平臺,也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僅有一尺左右寬、可供一人側身穿行的“過道”,稍一失足,就會滾落下去。
趙春江自豪地指著自己的“小基地”,那是一片30多平方米的多晶硅光伏電板屋頂。22塊太陽能電池板略微傾斜,與水平線保持25度夾角,日均發電近9度。
“聽說上海只有你一家?”記者問他。
“別說上海了,全中國只有我一家。”
倒貼電費
趙春江是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他總說自己一想起太陽能發電,就有義不容辭的味道。“我一直在宣傳這個事,自己不身體力行的話,別人怎么看我?”
2006年12月,趙春江自行在家中安裝了一套裝機容量3千瓦的系統(理論上,每1千瓦在日照1小時的條件下可以發電1度),當時總價超過20萬元。到現在,這套系統已經連續正常發電超過4年。
“從2006年12月15日到現在,多少天了?”趙春江自言自語著,“4年,加一個閏年……1478,加上2011年的63天,一共1541天!彪S后他又興致勃勃地展示著電表上的數字:“已經發電12884度,安全無故障。”
對于趙春江的職業來說,自己家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還有另外一重便利:搜集數據。“以前寫研究報告寫到上海的日照強度和發電量時,我心里就沒底了,F在我差不多弄清楚了。在上海,每1千瓦的太陽能電板,每年發電1000度左右。”
趙春江的發電設備包括太陽能電板、逆變器、電表、交流保護開關和一套記錄系統。原理很簡單:22塊太陽能電池串聯,發出直流電,經過逆變器轉化為220V、50Hz的電流,正負不超過0.5Hz。
“比電網的電還穩定,電網的電正負是1Hz”。趙春江說,隨著成本的下降,現在這樣一套3千瓦的系統,一般工程公司報價是9萬元左右!3千瓦一年發電就是3000度,按6毛一度電費來算,每年能回收1800塊。要收回所有9萬元投資,需要50年時間!
50年收回投資,這樣的話,誰還愿意干呢?趙春江感嘆,一般來說,投資回報期在10到15年,老百姓還是能接受的。
其實,這個50年還是一個理想化的數字,因為并不是光能電板發的每一度電都會轉化成收益。拿趙春江家來說,他家的這套系統,白天發的電用不完,只能輸回電網。自己使用和輸回電網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晚上電板不發電,還要繼續從電網買電。 也就是說,只有一半的電派上了用場。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523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