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在新余市政府之后,無錫市政府終于還是出手了——市長親自現場辦公,加上多家銀行組成的銀團進駐,尚德危機暫緩。
緊接著,媒體又傳出了一份關于國開行針對所謂“六大六小”企業的救市名單。
毫無疑問,對于光伏這樣一個極具戰略意義、尚難以市場化生存的行業,政府出面救市,有其必然的邏輯和現實迫切性,非常必要。
但是,如何救,卻應當權衡與考量。
任何的扶持或“救市”行為,都必將對行業的競爭模式與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乃至影響到行業整體的競爭力。光伏業今日之被動局面,難道還不值得去反思嗎?
因此,有兩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明白,一是光伏業當下的危機究竟是什么?二是要救的應該是什么?
光伏業明顯的問題是產能過;蛟划a能超前。究其原因,一是在光伏發電面臨平價利用臨界點之前的必然的規模擴張背景下,同質化產能復制太快,擴張太盲目,而市場實際需求并未同步增長;二是過于依賴外需市場,忽略了內需市場培育。
當市場出現短缺時,必定會吸引更多投資進入,這是市場本身具有的基本糾偏機制,市場的平衡會在短缺與過剩的此起彼伏之間形成。因此,光伏業的投資過度有其必然的市場邏輯。
但光伏業的過剩,除了投資過度外,還有另一只手在推波助瀾——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和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的沖動“功”不可沒:全國數百個城市均號稱要打造光伏產業基地;更甚者,原本是為支持內需而開啟的國內應用市場,也被一些地方政府當作招商引資的籌碼,要求以制造產能投資作為準入條件,仍在繼續炮制著新的產能擴張。
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產業躍進,以及對終端應用市場建設的忽視,才造成了光伏業產能與需求之間難以依賴市場機制實現自我平衡。
因此,光伏業要救的,應該是市場。應該著眼于終端消費市場的建設,應該是突破體制束縛去營建一種公平、開放、規則完善的市場機制,然后通過市場化的競爭來淘汰落后產能和鼓勵創新。
簡單地扶持某些企業的做法,顯然有失公允,不但遏制了市場化良性競爭機制的形成,也是對創新、創造的粗暴打擊與驅逐,同時也不可能培育得出來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作為一個還需要政策扶持才能生存的行業,政策扶持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其最終實現市場化的生存。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應該是去培育市場需求和規范市場環境,是去引導政策市場向市場化市場的過度。
任何行業的健康發展,都必然要經歷供不應求向供過于求過渡及至供需基本平衡的過程。優勝劣汰是其中的基本規律,任何違背這一規律的做法,都是對整個行業和整個市場的傷害。光伏業今日的艱難,已然實證了這一點。<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407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