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發展之迅猛、跌入谷底之陡然讓人完全始料未及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各光伏巨頭較勁腦汁、頑強奮斗,仍然無法掩蓋慘淡經營的窘境。季報、年報屢爆虧損,高額負債率已經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不同于歐美國家的同行企業,由于地方政府和銀行堅定的支持,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可以淡化償還債務的擔憂。但是如果這些企業想要籌集更多的資金去打一個翻身仗,恐怕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當負債已成常態
美國投資銀行Maxim Group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而對于歐美市場來講,情況也不容樂觀。在過去的一年里,由于太陽能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美國和德國主要的太陽能企業都受到了沖擊,主要市場都出現了經濟問題,并引發了太陽能企業破產的狂潮。Maxim Group特別指出,中國江西賽維和無錫尚德破產的可能性最大。江西賽維債務與資產比率為7.4,這意味著,按西方的標準江西賽維已是資不抵債。
德國的Q-Cells,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已經與銀行和債券持有者達成了一項協議申請破產,目前已確定被韓華集團收購。還有知名的領先太陽能設備商Centrotherm,也已經申請了破產保護,所幸該公司現在還保留原有的業務經營。
最近,尚德、英利、阿特斯等巨頭也相繼發布各自2012財年二季度財報,結果均不樂觀。尚德的二季度初步財報顯示,其毛利率為-10%;英利負債高達38.6億美元,凈虧損5.73億元;阿特斯凈虧損2550萬美元;天合光能凈虧損為9210萬美元。此外,包括這些公司在內的各大海外上市光伏企業營收同比都有大幅下降。
目前光伏業龍頭企業無錫尚德電力公司債務已經超過40億美元,可能因無力償還到期債務而處于破產邊緣,多晶硅龍頭賽維LDK負債超過60億美元,達到87%,這一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光伏企業日子好過。
光伏企業艱難硬撐
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在2009年到2011年之間積累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借貸為最初的產能擴張提供了資金,但后借貸是為了幫助保持市場低迷時的業務增長。公司依靠稅收、就業和經濟增長,從而獲得當地銀行和政府的支持,最終在債務資金上得以延續并加大負債。為了保護這些企業的投資,銀行為其提供了更為優惠和彈性的借貸政策。所有的這些,也使得歐美太陽能企業質疑中國政府為本國企業提供非法補貼,繼而在自己的市場“傾銷”產品。
美國商務部于2012年5月17日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產品做出反傾銷初裁決定,稅率為31.14%—249.96%,對中國企業出口到美國的光伏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9月6日,歐盟也不計后果地對中國光伏產業立案“雙反”,更使得這一行業雪上加霜。
筆者關注到,龍頭企業尚德電力的股價多次跌破1美元,而有分析師將其股價定為0美分,其他企業的股價也好不到哪里去,賽維LDK估計也不超過2美元,我國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股價縮水超過85%。雖然很多企業產品賣不出去,大量積壓,但企業也不敢停產,一旦被發現停產,債主都會找上門來討債,F在很多企業通過降低工資等方式降低成本,繼續消耗現金,在兩難中硬撐。
光伏業的跨越式發展中存在許多不健康的因素。這首先體現在中國光伏業兩頭在外,處處受制于人。原材料和核心技術設備依賴國外進口,產品主要靠出口。這一因素在經濟危機時期放大,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出口受阻,必然出現這一局面。
債務加速破產潮
產能過剩是導致光伏企業大批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債務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已是業內共識。光伏產業技術更新換代快,企業多以自建為主,兼并收購現象較少,并且兼并收購也不能解決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大規模破產潮已經為期不遠。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秘書長孟憲淦曾經表示,他與多個城市政府官員交流時,對方都表示希望當地光伏企業存活下來,而市場容量有限,將來有大批企業由于無法獲得市場而倒閉。但孟憲淦認為現在光伏業積弊已久,已經到了集中爆發的時候,大規模破產潮已經為期不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也曾公開說過:“中國光伏行業,其興也勃焉,其亡將也忽焉,只不過短短七八年的時間,就涌出幾千家,并且全國600座的城市超過一半有光伏企業,這在哪個國家也是沒有的現象。因此,中國光伏業大多死去是必然。”
以前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很大原因是地方政府政策的刺激和中央的清潔能源戰略,最終形成的卻是蜂涌而至,大規模發展光伏業。現在形勢發展到這個地步,重要一定要對光伏業進行調整,形成有競爭力的企業。而且地方政府必須需要反醒,不應該再對本地光伏企業進行無謂地輸血,因為光伏市場容量有限,再輸血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企業存活下來。
嚴酷的洗禮
縱觀中國家電、計算機生產企業,發展之初也是迅速產生眾多企業,而經過一系列殘酷競爭后,剩下不多幾家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光伏業并無特殊之處,它也要經歷其他產業發展的過程,必然先盲目發展再因產能過剩大量破產,而后出現有競爭力的大企業。
日前,太陽能光伏業“十二五”規劃出臺,提出希望在2012年裝機容量達到20GW,而這并未能給市場提振多少信心。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秘書長孟憲淦測算,我國目前光伏產能已經達到50GW的產能。超出全球需求量。而市場容量有限,企業大量破產是必然,而債務危機則加速了這一過程。
雖然對外出口受到影響,但在國內卻開始尋找突圍之法,《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在光伏業處境艱難之時出臺,其意在提振市場信心。但據業內人士介紹,規劃存在許多不可行因素,該規劃或成畫餅,光伏業難充饑。
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GW,這一數據多次修改,并且不斷提高,最終確定這一數據,其中分布式發電和大規模發電分別占10GW。但孟憲淦認為這一計劃有許多難以實施之處。國外90%以上光伏發電都是分布式發電,但中國或不可行,主要是國情不一樣,國外家庭多獨門獨戶,適合安裝光伏發電組件,國內都是公寓式樓房,不適合安裝光伏組件。只能往中小城市發展,但光伏安裝每千瓦要超過3萬元,家庭承受能力有限,給予補貼的資金來源問題也難以解決。
對企業而言,安裝光伏組件發電較為可能,但現實條件下剩下的電量無法并網,不并網光伏發電的經濟性大大降低。尤為重要的是,現在該規劃只是一個目標,還未提上日程。“十二五”只剩下三年,基本上難以實現目標。
而且在國際市場受挫之時,國內市場卻因為并網、限電等技術、政策和體制問題遲遲無法大規模啟動,“出口轉內銷之路”并不平坦。有限的市場空間與過剩的產能之間的矛盾似乎已積重難返,其后果必然是行業洗牌,在這個光伏的冬天,誰會倒下?誰將剩下?是否會形成寡頭市場?一切的一切,都將等到熬過這個最艱難的時期才能見分曉。最關鍵的一點是,誰能守得云開,誰就能見到月明。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234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