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謂!反正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即歐美已經掄起貿易大棒,再來個印度也沒啥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記者表示。
日前,印度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出口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繼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組件“雙反”以及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之后,作為新興市場代表的印度又加入到貿易救濟的大軍之中,這段時間對中國光伏行業企業來說真可謂是多事之秋。
對于印度此舉,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史利民向本報記者表示:“美國‘雙反’產生了很壞的示范效應,印度自去年就嚷嚷著要搞反傾銷,商會也早就接到了商務部的預警通知,但是因為我國對印光伏出口貿易量較小,其影響也將極為有限,大家也不太重視!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士不在少數,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亦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的貿易糾紛大都有著深層次的政治背景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印度就是跟著瞎起哄,證明自己的存在”;而由于目前中印光伏組件貿易額不過十幾億人民幣,所以即便進行反傾銷調查,也無大礙。
真的是無所謂嗎?印度光伏應用市場到底有多大?新興市場國家是否會跟風,中國光伏國際化之路會否越走越窄?一切似乎還得走著瞧。
印度的水到底有多深?
“國內幾大龍頭企業在印度市場都有出貨。”現供職于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IMS Research原光伏資深分析師王潤川向記者表示:“晶澳的出貨量也比較穩定。”
據王潤川介紹,印度國內光伏產能目前不到1吉瓦,而到今年其國內對光伏產品總需求量已達1.2吉瓦,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和SunPower以及中國光伏企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位居出貨量前三位的國內光伏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和中電。
與其地區市場不同,因為印度身處南亞大陸,氣候濕熱,因此雖然晶硅電池產品仍占據市場大頭,但薄膜電池因具有高溫效應及弱光性也占據了一定的份額,“所以First Solar介入得比較深。”
王潤川表示,由于人口眾多和經濟持續發展,導致電力供需矛盾突出,且印度電網老舊,集中大規模供電存在弊端,這就為發展分布式光伏系統提供了契機,光伏產品市場銷售空間由此變大。
據王潤川介紹,出于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因素考慮,印度也制定了宏大的太陽能發展計劃,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中央層面,即所謂的“尼赫魯國家太陽能計劃”,其對太陽能發電成本水平等指標做了規定并有著嚴格的本土化要求,“按照規定,從2012年起,發電項目所使用的電池片應全部來自印度國內,但是因為本土產能有限,這個要求根本就沒真正執行過!
二是地方層面,即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太陽能發展計劃,其對項目所用電池片沒有強制本土化要求,這也為進口產品留出了市場空間。
資料也顯示,印度政府曾提出到2013年光伏離網發電200兆瓦,并網發電2000兆瓦。對此,孟憲淦表示:“印度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計劃很龐大,但往往因各種條件限制,導致實際效果相差太遠,做太陽能的水分也比較大!
王潤川也表示,盡管有著宏偉計劃,目前印度光伏應用項目建設還面臨多重障礙,市場大規模開啟仍需時間,“主要是缺錢,印度經濟當前正值高通脹,利率很高,銀行沒錢,光伏發電項目融資很成問題,導致推進很慢。”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204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