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已經不再是為危言聳聽的話題,面對能源供應短缺、物價上漲狀況,能源的獲取將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于是我們關注新能源的發展,關注光伏產業的發展。
從最初試探性的開展,例如:2009年3月23日財政部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開始展開對光伏建設行業的支持,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開展城市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并對農村及偏遠地區建筑光電利用等給予定額補助;到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太陽能專題提出相關的規劃,并訂立“十二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即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4.78億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達到4億噸標準煤,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9.5%以上;再到目前的產業危機,可以看到光伏在跌宕的市場中發展著。
市場的需求,政策的扶持,必然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可觀機會,呈現出企業高速發展的時期,2011年1月,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首次將光伏產業定位為中國先進的裝備制造產業和新興能源支柱產業。2010年國內光伏裝機量超過380MW,同比增長約180%。2011~2012年,在太陽能電站特許權招標,金太陽示范工程,光電建筑應用一體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項目的驅動下,國內光伏裝機容量未來兩年將保持翻番增長。
然而發展的同時潛藏的危機,最直接的便是產能過剩,行業專家指出中國的光伏產能估計在40GW左右,而世界目前每年能夠銷售的光伏組件卻僅為25GW左右。產能過剩致使企業被迫在價格上開戰,造成企業利潤的下降,加之世界市場范圍內的影響,其中歐美各國紛紛調低光伏補貼政策,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加速我國光伏企業生存狀況急劇惡化。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指出,目前我國光伏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
盡管近期已有部分地方政府開展新一輪的政策扶持,但目前市場的產出利用比是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企業不能一味的依托政府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企業從自身進行產業的優化,走創新型發展的道路,市場“浪淘沙”之后,最終屹立不倒的企業才能與市場協同發展。
光伏戴著“戰略能源地位”的光環,受重視無可厚非,但不應被盲目的發展,理性的選擇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真正實現讓光伏能源服務大眾,實現其價值。<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055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