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工業用電需求萎縮,導致電煤庫存大量積壓,電煤價格下跌利潤大幅縮水之際,可再生能源發電卻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四個專題規劃正式發布,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兑巹潯访鞔_指出,“十二五”時期,可再生能源將新增發電裝機1.6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6100萬千瓦,風電7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750萬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爭取達到總發電量的20%以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節能減排等發展要求,可再生能源必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應以市場化手段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市場。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專門設立章節闡述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然而,由于利用技術、電網結構以及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可再生能源也面臨著諸多發展瓶頸不容小視。
風電:棄風現象亟待技術創新
以風電為例,這是技術最為成熟、開發規模最大的清潔可再生能源。近年來,中國風電規模已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風電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逐步凸顯。
電監會發布的《重點區域風電消納監管報告》顯示,“三北”地區并網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占全國85%以上,風電發展成效明顯,但“三北”地區部分省區風電消納情況不佳,棄風情況比較嚴重,棄風率約16%。2011年“三北”地區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電量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風電棄風問題亟待解決。數據顯示,2011年,“三北”地區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07小時,同比降低266小時。
所謂棄風,是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于正常情況下,由于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
石定環認為,風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電輸送出來。解決大規模風電輸送,并網并非唯一出路,也未必是最好出路。如果距離過遠,將面臨巨大的輸電成本投入,F在看來,就地消化是個方向,可開辟風電與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配套發展的新路徑。這在大慶油田已經實現。
石定環指出,要克服以上問題,技術創新是第一位。我們目前引進了很多國外成熟的技術,但核心還在人家那里。技術創新也不單是企業的事,政府也要有所作為。新能源研發的“國家隊”尚未形成,企業間的研發,又多是分散的,不成系統的。歐美國家不僅重視應用開發,在基礎研究方面政府也投入較大。
水電:壟斷導致生態破碎
中國是水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水利發電自然也是可再生能源當中的重中之重。專家認為,“世界水電在中國,中國水電(601669,股吧)在西南,西南水電在金沙”的大格局已然形成。然而,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金沙江水力資源盡被五大水電巨頭把持壟斷,專家認為,這將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破碎,繼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次生環境災害。
- 1
- 2
- 總2頁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3005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