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風電如同一陣“旋風”,從東南沿海到北方內陸,一座座風電場拔地而起,發展速度在可再生能源中獨占鰲頭,并開始從“補充能源”邁向“戰略替代能源”。截至2012年6月,我國并網風電為5258萬千瓦,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然而,在這種井噴式發展背后,風電行業的隱憂已逐漸顯現。國內風電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政治意愿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但卻忽略了發電量,當前受制于并網、消納問題,風電“棄風”現象嚴重。本月15日,國家電網在促進新能源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將圍繞“十二五”重點建設的九大風電基地,按照先省內后區域再全國的原則,建立全國性的大電網來促進風電消納。
前瞻產業研究院風電行業研究員賀重陽認為,風電作為一種間歇性電源,大規模風電開發勢必受到電網消納隨機性電量能力的限制。大規模風電的高效利用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我國風電場主要分布在距負荷中心較遠的地區,電網結構相對薄弱,電網建設對風電開發存在一定的制約。在當前“三北”(西北、華北和東北)我國風電基地集中地區,風電發出的電力無法正常并網,這已經成為未來風電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從表面上看,風電場建設周期短,而電網建設則相對復雜,難以完全同步完成,風電的快速發展凸顯這一差異,從而帶來了棄風及風電消納困難等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歐洲丹麥等國家依靠強大的跨國互聯電網支撐,有效地擴大了風電平衡區,提高了風電利用水平。例如,丹麥跨國交換輸電容量500萬千瓦,最大負荷約630萬千瓦,跨國交換輸電容量占最大負荷的80%。
中國要實現風電發展的長遠規劃,主要還是依賴“三北”的風電基地來實現。沒有“三北”地區,就無法實現風電的發展目標。而建設一條從“三北”地區通向“三華”(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的輸電線路,一方面可以實現“三北”地區風電大規模接入,有助于風電消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華”市場范圍內的靈活調節電源,提高“三北”地區風電利用效率,從而將風電的“棄風”控制在5%以內,比現在的風電利用率提高20%以上。
與此同時,我國風電行業就總體技術研發水平而言,不論機構數量、就業人數和質量水平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與提高。
風電行業的快速起步超過了預期,在企業產能及企業數量短時期內膨脹的同時,出現了同質化競爭、“重數量擴張,輕產業升級”的趨勢。業界已經出現了80多家整機生產企業,預期產能都大大超過了實際市場需求。
早在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出臺了控制產能過剩的文件,對此提出了警示,也提出了相關要求,即為了規范風電這個新興產業,必須加強標準體系的建設,引導并要求企業從自主創新、重質量、重服務等方面著手,不斷促進風電經濟性的改善以及產品可靠性的提升。
賀重陽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行業的發展將會從重產能、重市場擴張等創業階段的目標,轉向以產品的進一步升級為主要任務,強調不斷自主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產品可靠性等方面來。隨著風電行業實現從快速發展到健康發展的轉變,其前景十分可觀。
- 1
- 2
- 總2頁
來源:前瞻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999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