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確承認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不現實之后,工信部等四部委拿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簡稱《規劃》)仍有些夢幻和理想化。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將超過500萬輛。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目標非常遠大。德國提出的電動車發展計劃是2020年實現100萬保有量,美國的目標是2015年實現電動車保有量100萬輛。
201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僅分別為8368輛和8159輛。從年產銷不到1萬輛到累計保有量超過500萬輛,我國汽車產業格局將經歷怎樣的調整和博弈?政府要用何手段驅動企業大手筆投入新能源?如何在緩解能源問題的同時,兼顧自主品牌發展?
目標落實難度大 政企博弈關鍵是標準
發展新能源汽車,首先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一場博弈。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汽車企業大手筆投入研發、市場推廣資金。在全球范圍內,電動車電池等關鍵技術仍有待取得突破性進展,要讓我國車企在技術、市場推廣方面走在國際前沿,難度非同小可。企業是否看好市場前景,是否愿意響應政府號召,目前還不好說。
“考慮到我國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目前的狀況,2015年要達到累計產銷50萬輛,比2020年實現500萬輛保有量更難,”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說。
在汽車界,政府規劃成一紙空文的情況屢有發生。這也令許多人懷疑《規劃》能否落實。2009年推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用3年時間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別說5%,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市場占比連千分之五都不到。3年前提出的新能源市場目標沒實現也無人負責,政府官員又忙著制定新目標! 清華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健說。
《規劃》出臺后,宋健第一時間仔細翻看閱讀。他的感受是:內容很空,沒有提到實際支持措施,且目標值定得太高。
“制定者一拍腦袋做了決定,企業愿不愿意跟進,誰也不知道。”宋健說。他認為,如果政府沒有強有力的措施逼迫車企發展新能源,《規劃》很可能會不了了之。“這些年,哪些企業跟著新能源的政府目標走,投錢沒收回來,他們自己心里最清楚,”宋健說。
在《規劃》中,比較引人注目的一條是“到2020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在專家看來,如果它變成強制油耗標準,不達標企業將遭受嚴厲懲罰,以此倒逼企業發展新能源,實現《規劃》目標還有一絲可能。畢竟,目前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達到如此嚴格的標準要求,若想達標,發展新能源汽車以降低企業平均油耗是必經之路。
“對于5.0升/百公里油耗能不能成為強制性標準,以及是否能嚴格執行處罰標準,我心里存有很大的疑問!彼谓≌f。如果政府不能下定決心制定嚴苛的油耗標準,在發展新能源的政企博弈過程中,企業很可能缺乏足夠的行動力,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將成另一紙空文。
- 1
- 2
- 3
- 總3頁
來源:新浪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862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