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正式公布,這份規劃算得上是命運多舛,2010年5開始起草,歷經多次修改。工信部就這份規劃做出了權威解讀,但不難發現,這里邊還有不少“糾結”的問題。
第一大糾結:技術路線問題
第一大糾結問題當屬路線問題,也就是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用插充電的模式還是換電池的模式。2010年時,業內對混合動力展開了批判,當時對電動車的購買補貼高達12萬元,可是一年以后,上海深圳等城市又帶頭補貼起了混合動力車。而在電的問題上,2011電網公司主打“換電池”的模式,而有車企表示不支持“換電”,鼓勵用戶用電網公司無法控制的家庭插充電方式,防止電網公司“搞壟斷”。如今這份規劃明確表示,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車產業化,不過,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未來技術路線還存在變化的可能。
蘇波:這個規劃實施當中會不會有更新的關于技術路線方面的說法還很難說。比如未來的十年在燃料電池方面突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并不是說這個技術路線公布了以后所有人都百分之百的贊成。任何事情也很難做到這樣高度的統一。種種觀點都有它的道理,但各部門、企業、專家,絕大多數同志比較認同我們目前規劃里所制定的這么一個技術路線。
第二大糾結:目標實現問題
這份規劃當中說,到2020年,當年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要達到200萬輛,而規劃期內累計產量要超過500萬輛,這樣一個目標能順利實現么?
一季度,汽車整車企業生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8626輛,銷售新能源汽車10202輛,在全國一季度汽車產銷近480萬輛的比重中可算得上是“九牛一毛” 了。早在2010年6月,國家四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首先試點,結果一年以后,上海僅有2輛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在杭州也只有25人購買了純電動汽車,F狀如此,對于將來的目標,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壓力確實有點大。
蘇波:要完成這個目標,從目前的狀況看有相當的難度,極具挑戰性。特別是2015年累計完成50萬輛的目標距現在只有三年半的時間,實現起來難度很大。四部委組織專家進行了多次的論證和研究,廣泛聽取了業內專家和主要企業、電池企業的意見。從國際上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均提出了較高的未來五年和十年的汽車發展的規;哪繕恕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851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