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德國就宣布,到2020年德國運營或行駛的電動汽車要達到100萬輛。但據德國聯邦機動車署提供的統計數字,2012年元月德國上牌的電動汽車總共只有4541輛,而且絕大部分還是試驗用車,車主是環保組織或電力生產部門。真正屬于私人的電動汽車僅有區區101輛。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德國的目標要落空呢?盡管部分業內人士有這種擔心和憂慮,但目前就得出這種結論,恐怕為時過早。據專家分析,電動汽車走向市場的最大障礙不是技術和工藝,而是價格。與普通燃油汽車相比,目前電動汽車的價格高得多。這讓許多城市居民和環保愛好者只能是“望車興嘆”。
電動汽車昂貴的主要原因在于電池的造價太高。電池大約占整車成本的四分之一。電池成本下來了,才有可能降低整車的售價,進而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據彭博通訊社統計,過去四年電池的價格每年下降14%。比如每千瓦小時的鋰離子電池,2012年第一季度的價格只有689美元,比2009年便宜了大約30%。按照這一速度,專家預計,15-20年后每千瓦小時的鋰離子電池,售價也就是150美元。
到那時電動車售價就和普通燃油動力車的售價不相上下。這樣才有競爭力。如果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或許這一進程還會大大加快。從德國國家戰略看,2014年年底之前還處于市場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重點是研發和試驗。企業界在這一階段的研發投入是170億歐元。2015-2017年是市場的起步階段。此階段的重點是整車生產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此之后至2020年方進入大規模上市階段。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建立與之相應的銷售模式。
配備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在德國已經能夠作到批量生產,產能甚至已經過剩。據統計,如果滿負荷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年產量可以達到10千兆瓦小時,足可以配備40萬輛電動汽車?紤]到一些在建的生產線,鋰離子電池的年產量甚至可以達到17千兆瓦小時。
滿足電動汽車發展的需要,從電池的生產角度出發,已經不成問題。問題是充電的電能來自何方?如果是燃煤電廠的電源,即使是再先進的火力發電廠,大規模電動汽車的上路,也必然造成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這必然抵消掉因使用電動汽車而給環境帶來的部分好處。因此德國的答案是,充電的電源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731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