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有關部門獲悉,科技部正在力推10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設計關鍵技術研發,以期在“十二五”末實現海上超大型風電機組的樣機運行。
科技部高新司專家孫鴻航稱,參與上述科研項目的企業是華銳風電、金風科技與聯合動力。上述項目于今年啟動,科技部擬給予的研發資助是1630萬元。
目前全球單機裝機容量最大的風機為7.5兆瓦,位于德國。由于海上風電吊裝環境復雜,作業難度大,風機的安裝成本遠遠高于陸上風電。因此提升單機容量有助于攤低每兆瓦的最終成本,從而使風電運行更為經濟。
另據參與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編制的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介紹,前述三家企業目前提交上來的技術路線各具特色。三臺樣機中最多將有兩臺獲得科技部的資助,結果將在明年分曉。
利用率要求在97%以上
孫鴻航說,科技部在“十二五”風電專項規劃的基本思路是,在風電設備領域,強調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并適合中國特點的風電機組整機及零部件技術研發與創新;在風電場領域,強調的則是特大型風電場及海上風能資源評估,風電場設計建設、并網消納與優化運行的技術研發和創新。
而風電設備研發中的重頭戲則是海上風電10兆瓦機組。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新裝風機的平均單機容量不足1.6兆瓦,低于同期全球風電新增單機平均容量。而目前中國已經下線的風機中,最大單機容量為6兆瓦,來自華銳風電與聯合動力。
風電業內人士介紹,裝機容量的擴大,擴至10兆瓦級別,并不是做數學上的等比三角形,將各個零部件尺寸相應放大這么簡單。更大的容量意味立方倍數的扭力以及更強的工程穩定性,這對于正在追趕世界風電領先水平的中國風電制造業而言具有不小的難度。
孫鴻航稱,目前中國在葉片、齒輪箱、發電機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而軸承、變流器、控制系統等則有待突破,“中國的風電設備質量以及穩定性有待提高。”
風電質量的不穩定令風電運營商大傷腦筋。零部件的更換直接影響到風機的可利用率,這一核心指標決定著一臺風機在20年的使用壽命內所能產生的電量多少。而更換零件帶來的電量損失更非陸地風電所能比擬。
亞洲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楊校生昨日在會上透露,該公司的如東潮間帶海上風電項目并網運行至今已近兩年,但明陽風電的一臺2.5兆瓦機組仍然不正常,“最近明陽打算將這臺機組拆除,這一產品還不夠成熟。”
穩定性,是此次10兆瓦機組強調的內容之一。“我們爭取在‘十二五’末建成一至兩臺樣機,可利用率要求在97%以上,葉片直徑在150米!逼詈蜕Q。
可做對比的是,如東潮間帶風電項目在第一年運行過程中,國內有些風電大廠的海上風機產品綜合利用率只是80%左右。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709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