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LED照明產業發展迅速,“十城萬盞”項目作為LED產業的重點工程而備受關注。在《十城萬盞參考》中發表了《管窺太陽能LED燈具應用》等數篇關于太陽能LED路燈方面的文章,對文章中的案例和觀點有著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現與大家一起探討。
文章對于太陽能LED路燈的應用列舉了一些事例,第一個便是2010年11月重慶大足縣迎賓大道全長4.3公里,投資1700余萬、有著20年運營期及每年可節電87萬千瓦時的300臺自動跟蹤式平板太陽能LED路燈全線亮燈啟用。從上述事例的描述中可分析出,該路為主干道應為6車道及以上,路燈為兩側安裝,間距30米,燈高在10米左右,每套燈造價超過5.6萬元,另從以上數據可分析出若不用太陽能LED路燈而采用高壓鈉燈的話,應安裝功率600瓦的鈉燈(87萬千瓦時/(4150*300*1.1(鎮流器損耗)*1.05(線路損耗)=0.605千瓦),再分析一下,簡單算筆帳,若全部按鈉燈建設所需費用,工程建設費用450萬元(300套燈,光源只能按400鈉燈計算,不然就違反設計標準了,每套燈1.5萬元,含土建、材料、機械、安裝和配電,配電按附近無低壓,配相應變壓器),每年路燈的運行維護費用300*200=6萬(每套燈200元,在江蘇已是高水準了),每年運行電費300*4150*1.1*1.05*0.4*0.53=30.485萬元,可供運行維護(1700-450)/(6+30.485)=34.26年(即便按農電費用每度電0.66元計算,也有28年),遠超過20年的計劃運營期(其實前建成后2-3年維護費可以基本忽略不計的),而這20年中其更換LED、更換蓄電池、控制器以及巡修檢查等運行維護費用還沒算在內(太陽能LED不是免維護的,是要發生大筆維護費用的,文章后面是會具體談及)。更何況這前期多投入的約1250萬資金若按復利計算的話,成本會更高,在經濟上極不合算。另外,從這個案例中的迎賓大道字面上理解,應是主干道或快速路,從目前各城市建設狀況來看,應為6車道或以上,安裝10米高度不足,應調整為12米,間距35~40米,4.3公里長的道路上所使用的路燈數量將比現在減少20%~30%,工程造價、電費、維護費會更少,性價比會更高。
結論1:建設地點是重慶,按我國太陽能日照區域劃分,整個四川屬于全年日照時數小于1600H的日照貧乏區,極不適宜安裝太陽能路燈(不過這也可能是采用自動跟蹤式平板太陽能的原因);
結論2:在此地此路此時安裝太陽能LED路燈性價比太低,若算上運行維護費用,從費用角度則無安裝的必要。
文章中還列舉了全國路燈全部采用太陽能LED路燈每年可節約一個三峽大壩的光明前景,列舉了關于太陽能LED路燈的清潔無污染、節電、節錢、免維護等優點,也列舉了關于高鈉壽命短的缺點等觀點,對以上部分觀點現階段不敢雷同,下面就以上觀點談談自已的看法:
一、事物的發生、發展、退出有其客觀規律
太陽能是地球上最直接最普遍也是最清潔的能源,太陽能作為一種巨量可再生能源,每天達到地球表面的輻射能大約等于2.5億萬桶石油,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LED 具有超長壽命、節能等,從理想主義的技術角度,這的確是一項非常有吸引力的技術,它給我們描繪的應用前景簡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一次性投資,長壽命、低維護成本的LED燈具沒有電纜鋪設的成本、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像栽樹一樣方便,沒有電費開支,永不枯竭的能源無污染等等。但不是說具有上述優點就可以馬上代替其他的光源能源,白熾燈自十九世紀發明到今天的禁止使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雖然禁用,但將還存在較長時間。汞燈從發明到不宜使用也有不短時間了,它們在高壓鈉燈出現較長時間及其技術成熟后還較長時間內共存,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退出有其客觀規律,有一個相應的過程,LED、太陽能也是如此,更何況其自身還存在著散熱、污染、標準、造價、轉換率低等許多尚未解決的瓶頸問題,在技術成熟度上無法與鈉燈及其他能源方式相比,即便在政府的支持下,何談全部代替?就如一個正處于成長期的少年即便再說其強壯,也無法與一個成年壯漢相抗衡。太陽能與其它相關能源,高壓鈉燈與LED及其它可能的下一代光源如無極燈、鈉米節能燈等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共存,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發揮各自的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能源方式和光源或被逐漸替代,退出歷史舞臺,但這是一個過程,不是想當然的短期或瞬間。
二、客觀看待太陽能、LED和高壓鈉燈
太陽能與LED都處在發展期,發展期意味著技術有著可發展的先進性,同時也說明其目前還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不成熟和不足,太陽能的轉化率、蓄電池的環保與壽命等,LED的散熱及其引起的光衰問題、驅動問題、燈的控制問題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標準問題,也可說是其致命性問題,這此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其快速發展,這些問題在相關文章中已有大量的論述,下面談談環保等其他幾個問題。
- 1
- 2
- 3
- 4
- 總4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597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