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1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了《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以下簡稱《路線圖》),指出從2011年到2050年,風電帶來的累計投資將達12萬億。
《路線圖》描繪了未來風電發展三個階段的戰略目標:
第一個階段,從2011年到2020年,風電發展以陸上風電為主、近海(潮間帶)風電示范為輔,每年風電新增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2億千瓦,風電占電力總裝機的10%,風電電量滿足5%的電力需求。
第二個階段,從2021-2030年,在不考慮跨省區輸電成本的前提下,風電的成本低于煤電,風電的發展重點是陸海并重,每年新增裝機在2000萬左右,累計裝機達到4億千瓦,在全國發電中的比例達到8.4%,在電源結構中的比例擴大到15%左右。
第三個階段,從2031年-2050年,實現東中西部路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全面發展,每年年新增裝機越3000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的一半左右,風電裝機總量達10億千瓦,在電源結構中占26%,風電成為中國主力電源之一。
根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介紹,根據上述戰略布局,到2050年風電開發當年投資可到4276億元,累計投資可達12萬億。
王仲穎預計,在風電補貼政策方面,風電需要的上網電價補貼將在未來十年內先逐漸上升,再逐漸下降,在2015年前后達到峰值,未來十年需要累積補貼2100多億元;2020年前后陸上風電上網電價將達到與脫硫燃煤標桿電價持平的水平;2020之后,風電補貼將主要投向海上風電。
對此,《路線圖》特別強調,陸上風電與煤電的比較,如果考慮跨省區輸電成本,風電的成本將仍高于煤電;若考慮煤電的資源環境成本,風電的全成本將低于煤電的全成本。
“和煤電相比,風電的社會環境效益非常明顯,從溫室氣體減排的角度來看,未來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對應的減排量分別為3億噸、6億噸和15億噸,風電帶來的就業崗位達到72萬人。”王仲穎介紹。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由于風能資源分布在三北地區,未來風電發展的最大難題還是并網和消納問題,這就要求電力市場建設和電力體制改革必須加速。<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588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