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當新的風口到來時,每個企業都想要搭上這班車。近日,記者跟隨“創新發展看魯企——集聚山東新動能”采訪團走訪了幾十家山東企業,其中的不少企業已經將自己深耕的行業嫁接到風口之上,開啟了轉型升級的大幕。而當風吹起來的時候,企業該怎么做,才能把握機會,乘風破浪。當風漸漸散去,又如何實現軟著陸?
以新能源為突破口
打了一個漂亮仗
有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客車銷量累計53.77萬輛,同比減少9.14%。不過,2016年,中通客車銷售客車18466臺,銷售額108億元,凈利潤6.96億元,各主要指標增幅均位列行業前列。新能源客車銷售突破14000臺,占公司總銷量的80%以上,利潤貢獻度達90%。
中通客車從1971年開始就生產客車,然而近年來,客車市場并不景氣。迫于行業蕭條,從2011年開始,中通客車的競爭對手就陸續轉移陣地,有的進入皮卡行業,有的進入轎車行業,有的進入工程機械行業。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中通客車以新能源客車為突破口,打了一個漂亮仗。
在“十二五”初期,中通客車公司經過充分論證,認為新能源是客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行業邁向更高端的代表。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中通客車開始了以新能源客車為方向的轉型之路,最終站到了國內新能源客車產業的制高點。
而風口上,總是會遭遇“陷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山東省級財政累計籌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獎補資金22.44億元,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大做強。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特別是本土生產廠家,對于政策補貼的依賴性過強。
2013年9月國家取消對常規混合動力客車的補貼,僅對插電式混動動力客車和純電動客車進行補貼,不少企業措手不及。而中通客車早在2011年常規混合動力尚未大規模普及時,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就已成功下線。面對國家取消補貼,中通客車“快人一步”,立即將新產品推向市場,贏得市場先機。
到了“十二五”末期,中通公路客車結構明顯優化,大中型客車所占比例迅速提升;同時,校車及燃氣客車市場占有率高居行業前列。而新能源客車更是躍居行業第二位,中通多功能客車及高端商務客車也連續簽訂多個大單。
在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樹朋看來,“新舊動能轉換就是要企業補短板,客車企業的價值短板在哪里,動能轉換的空間就在哪里。中通客車的競爭優勢,就是在為客戶提供基礎價值需求的同時,還提供增值服務!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7-9/2017951820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