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之一,風電成為第一個完成“十二五”規劃裝機目標的能源種類,亦是我國繼煤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笆濉睍r期,我國風電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裝機容量繼續領跑世界。如今,無論是西北戈壁灘還是東部沿海,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都可以找到聳立的風機,一直在中華大地上空吹拂的風,已真正開始創造綠色價值。
裝機規模超“十三五”目標指日可待
國家能源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601萬千瓦,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勢頭;全國風電發電量14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平均利用小時數984小時,同比增長67小時。目前,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規模1.54億千瓦,已經接近去年底發布的“十三五”規劃提出的2.1億千瓦的預期目標,全線超越指日可待。
早在2011年,我國就已取代美國躍升世界第一風電裝機大國。2012年風電發電量達1008億千瓦時,首次超過核電,成為繼火電和水電之后我國第三大主力電源;2013年理性調整,新增1449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7716萬千瓦;2014年全面回暖,建設業績超過此前連續4年新增并網裝機1500萬千瓦的水平,一舉達到1981萬千瓦的新增并網裝機規模;2015年2月,毫無懸念地突破1億千瓦裝機總量,提前10個月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2016年保持健康發展勢頭,新增193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1.49億千瓦。
金沙江河谷、雅礱江河谷的風光水互補;烏蘭察布、赤峰、包頭等京津冀周邊風電的規劃,合理的布局使得神州大地上的風能資源物盡其用,積極為我國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創造價值。
與半年前發布的風電“十三五”規劃中的發展目標相比較,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指導意見》中風電新增裝機目標略有上調。
對此,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解釋:“‘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這是最低目標,不設上限。新能源裝機目標是一個保底目標,也是一個保障性發展的基本目標,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模是沒有封頂限制的,而非有些人所理解的‘在新規劃下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變慢’,新能源產業仍會保持合理穩定的規模發展。”
多措并舉促棄風形勢明顯好轉
與風電迅疾成長的腳步相挾而來的是棄風限電問題。作為制約我國風電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棄風限電”從2010年左右開始顯現,當年棄風率為10%;2012年達到高峰,棄風率超過17%,此后開始逐年下降。來自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風電棄風電量235億千瓦時,同比減少91億千瓦時,棄風率同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棄風限電形勢明顯好轉。
棄風量和棄風率的同比雙降,與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對風電產業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縱覽近年來的風電產業各項政策措施,直面可再生能源消納困境,國家能源局從實際出發,開出一劑劑破除頑瘴痼疾的良方佳藥:按期發布風電預警結果,嚴格控制“三北”棄風限電較為嚴重地區的建設規模,將風電發展的重心轉移到不棄風的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積極推動海上風電和低風速風電進一步發展;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推動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示范工程建設;探索風電制氫、工業直供電等新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模式。
“緩解棄水棄風棄光問題是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上半年國家能源局將解決該問題作為能源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會同相關地區能源主管部門、電網企業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取得明顯好轉。”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在介紹上半年能源形勢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過去一年,不管是風電上網電價調整,還是《關于做好2016年度風電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的發布,都傳達出合理引導風電投資的深意———嚴格控制棄風限電紅色預警地區的建設規模,向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轉移風電發展的重心。
而《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指導意見》也明確,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內蒙古、新疆自治區、新疆兵團暫不下達各年度新增建設規模,待棄風限電緩解后另行下達。這一趨勢在上半年的風電統計數據中得到充分體現———新增并網風電裝機容量601萬千瓦、同比多投產27萬千瓦,其中,東、中部地區新增風電裝機占比達到57.9%。
加強建設能源輸送通道,發力新能源消納,電網公司展現出企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國家電網公司加大調控力度,充分發揮調度作用,實施全網統一調度,充分發揮大電網的作用,跨區域安排旋轉備用容量和火電開機方式,深度挖掘系統調峰能力。南方電網公司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及時開展流域梯級、跨流域協調調度,多措并舉行之有效。
風電產業已具有國際競爭力
5年來,技術裝備水平的顯著提升,讓我國逐步從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國向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強國邁進;厮菸覈L電制造業起步階段,設備主要依靠進口,風機價格高企。隨著技術進步及生產規模擴大,我國陸上風電建設成本已處于世界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一個涵蓋了技術研發、整機制造、開發建設、標準和監測認證體系的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體系已基本形成,風電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升,5~6兆瓦大型風電設備已經試運行。
建設熱情激起的背后,是多個因素催生下的風電制造業板塊整體火熱。“作為戰略型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不僅在裝機規模方面位居世界首位,還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裝備制造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先技術產品遠銷到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風電成為我國少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鼻睾r表示。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近4年來,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趨于集中。排名前五的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54.1%增加到2016年的60.1%,排名前十的風電制造企業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77.8%增長到2016年的84.2%。
與陸上風電疾馳發展腳步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受各方面因素制約,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建設較為緩慢。從2010年的累計裝機15萬千瓦,到2016年累計裝機163萬千瓦,海上風電雖然進展艱難,但仍保持穩步增長。
“目前,我國多家整機商推出了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在3~6兆瓦之間。我國部件商已能夠生產部分核心零部件,如葉片、發電機、變流器等。安裝設備基本能夠滿足目前需要,但未來還需隨著產業規模的增大繼續進行投入!鼻睾r解釋,目前海上風電規;瘧脳l件初具,但還有海上機組技術與可靠性、海上風電場設計、海上風電工程等多個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海上風電機組供應商共10家,其中,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5萬千瓦以上的機組制造商有4家,海上風電機組裝機量占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90.1%。在所有吊裝的海上風電機組中,單機容量為4兆瓦機組最多,累計裝機容量達到74萬千瓦,占海上裝機容量的45.5%,其次是3兆瓦裝機容量占比為14%。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7-8/20178231424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