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2017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的“汽車強國與低碳發展”高層論壇上,吉林大學汽車學院名譽院長、院士郭孔輝深惡痛絕地批評了我國汽車產業管理亂象。
郭孔輝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本應該堅持“市場引導,低端切入,扶低促高,多層次發展”,但實際情況和這種思路有存在很大差別。他表示,我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存在監管過多、管控不當等問題,且多個細分領域都存在產業政策與市場需求相矛盾的問題。
以下內容根據郭孔輝發言整理:
發展低速電動車 不要排斥“不夠高大上”
我國汽車產業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存在一定矛盾。
我國是汽車第一大國,但不是汽車強國,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開發能力一直較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
汽車新產品需大量生產才能保證質量和成本,但規模越大的企業越不容易創新,最具創新活力的往往是中小企業。
低速車企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中小企業代表,不應限制其發展。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關鍵,要實事求是,不要排斥“不夠高大上”。深受群眾歡迎的鉛酸/炭電池,不應限制其在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使用,因為鉛酸電池不僅價格便宜,在回收方面也更為成熟。
新能源技術創新面臨產業政策與市場的沖突:
1、 政府準入條件只鼓勵性能指標,忽略質量考核,并禁止低價格的鉛酸電池;
2、 政策只鼓勵價格高的高端電動汽車,但由于其使用的鋰電池性價比不高而難被市場接受,發展緩慢,這兩年都是在采用強力補助刺激措施推動高端電動汽車發展;
3、 低速電動車雖然市場需求旺盛,但被普遍禁止;
我認為,如果低速低價的電動車能適當引導,管控質量;同時鼓勵多層次發展,那么電動汽車產業將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審批有點上癮 一旦給了權利 放棄很難”
中央不斷提倡“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主要的管理部門一門心思在控制防亂,嚴格行政管理,掌握審批權。
在汽車行業長期存在“九龍治水”現象。這是因為誰都想從汽車管理權中獲得利益,“汽車像是唐僧肉誰都想吃一口”,特別是汽車企業準入的審批權和營銷權造成了不少干部落馬。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高筑產業門檻可以給管理提供方便,但不適當的門檻將嚴重損害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的利益。
汽車是產業政策最嚴格的產業,也是最難創新的產業。新生產品如果沒有目錄就無法生存,因而適當管理,給企業一定自主權,讓市場主導產業發展尤為重要。
來源:中國汽車報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7-10/20171025161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