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制革建筑節約這一塊爆點就是互聯網的出現,比如說云計算,互聯網+等等都是產品爆點的原因。整個數據真正利用很少大概23%能夠利用數據,實際上低于1%被利用,實際上有大量的數據被不浪費掉了。在海量數據出現了,大數據時代下,并不表示大家自然知道如何運用大數據,這個是需要大家思考的問題。這一點在座有很多能源公司,做這一塊是很多的。這一點很多公司能耗監測平臺當做目的,但是很多的時候只是開始,如果數據沒有分析,沒有拿來用以建筑本身有效的運行,提供一些指導的話,僅僅展示一些圖表其實是沒有達到目標的。
我經常用一張圖在中國建筑行業,由財政部和住建部,各個部委有七八年的時間動用財政基金搜集建筑能耗數據,但是截至為止能耗占的比例是多少,實際上說的還不是很清楚,各種機構的說法都不一,這種窘境對很多政策產生了困擾,這個很大的問題。
這個是紐約先是市長,他擔任了三年的紐約市長,他叫做布隆伯格。他有一句名言,他就是說拿數據說話,沒有管理,沒有測量就沒有辦法管理好這個城市。他們采用在社會主義國家,往往采用一種強制性的方式來做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立法,強制公開能源數據。公開以后 簽了一個方案簽了以后,他說了非常有意思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們要繼續在創新與透明上領先全美,我們就必須要確保所有紐約人能夠獲取運行這座城市的數據。我們都知道搜集出來的數據,如果不能夠以某種方式充分利用,讓它產品運行這個城市的智慧,這個大家理念一定要記住,信息一定在城市流動起來,這個信息如果不流動起來,絕對不會成為智慧城市的,一定是靠信息產生的智慧。因為紐約強制了公眾信息公開以后,就把全市建筑數量做的非常清楚,每天建了多少面積,多少棟都清楚,包括能耗強度全部根據高低,按照顏色分層出來,這個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的,利用數據分析達到個精確的程度。
作為一個市長有這張圖才真正知道這個城市節能在什么地方去做,如果連這個圖都沒有,請問你怎么說把這個城市節能工作做好。因為有了這個之后,作為市長把數據列出來。但是真正要實施起來,如果不是按照這些步驟做的好,很難實施。這些不僅可以在政策實用,真正催生一大批以能源大數據為基礎高新技術在美國應運而生,美國很多風投企業用大數據分析能耗,和運行智慧這些公司,這個恰恰就是咱們國家一直萬眾創新所希望看到的一種情況。
現在到美國,不管是東岸西岸都是 研究大數據。每棟建筑都有能耗基因,如果把每棟建筑基因標注出來,在一個城市里面很容易發現,也許30%的建筑,其實消耗了城市70%的能源,我只需要對30%的建筑做能源改造,可以取得以小搏大的效果。
剛才公共信息的共享,每個人都有手機,大家都喜歡用微信,現在是個人信息共享的時代。我們經常走路都在微信共享一下,今天走了多少。在能源行業也是一樣,現在是全球最綠色建筑在西雅圖,完全是零水能,真正沒有任何污染物質。它把所有的能源數據全部實時在網上公開,相當于我現在走了多少路完全向大家公開,我的能源數據你可以核實,這樣才是真正零能耗的建筑。 像這樣的建筑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建筑愿意把能源信息分享出來,它覺得我是零能耗,不是靠自己的宣稱,可以拿到網上去曬。
剛才是講城市,我也想講一下高校。前不久我在浙大做了一個項目,也是產生了一些想法。我順便查了一下 紐約,很多校園都沒有能耗檢測,因此2014年成立全洲能源大數據中心,通過這個把大學能耗完全查清楚,以此制訂全洲節能政策,并且確認每一年大學節能目標和真正節能目標是否相符,城市節能也是一樣,市長也應該用數據證明所說的目標和實際行動是否有差異,這個要靠數據說話。
我們在浙大做了一個項目,財政部花了十幾二十個億,在 全國幾百個高校做能耗檢測平臺,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高校能耗說清楚,我們成立了一個共享平臺,研究一下數據,對比一下中國高校能耗多大,中國大學能耗有多少,最后算出來,生均大概是 484塊,再乘以2592萬在學生,等于 384億。384億什么概念?2013年全國高?蒲薪涃M排名10億以上20個高校,20億以上有6個學校,384億相當于前17名高校經費的綜合。如果384億能耗如果節10%,是清華大學一年的經費。浙大在節能高校平臺做完以后,10%非常容易就可以節約起來。
互聯網+智慧能源賦予城市全新內涵,第一點是大數據技術與節能技術的融合,第二政府層面,能源數據公開,第三個私營部門能源數據公開,如果三個做不了公開就做不了大數據,如果三點可以做到,智慧建筑與智慧城市的萬眾創新將出現井噴的現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