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混動車和純電動車發展路線之爭一直不斷,國家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確定了國家的純電驅動戰略,明確提出發展純電動、插電混動和燃料電池車,將傳統混動車歸為節能車,將純電動和插電混動車一起歸為新能源車,兩者相安無事。
但2014年,因為比亞迪插電混動車秦的暢銷,插電混動和純電動車突然對立起來,出現了新的路線之爭。爭執體現在該不該補貼插電混動車上。目前政策規定,國家財政給予純電動車最高6萬元補貼,插電混動車最高3.5萬元,地方財政按同樣數額補貼。上海區一級財政也提供一萬到兩萬元不等的補貼。同時,政策規定了補貼退坡機制。
反對補貼的觀點認為,很多插電混動車主家里沒有充電樁,用油不用電,違背了節能環保的初衷;國內混動技術不如外資品牌先進,全面放開插電混動車會導致自主品牌插電混動產業的失;插電混動擠占牌照資源,妨礙純電動車的發展,可能導致國家巨資建立的電動車產業鏈遭受滅頂之災;特大城市應該發展純電動,禁止插電混動進入是正確的。
支持補貼的觀點認為,發展插電混動是十二五規劃明確規定的新能源路線,地方政府都應該執行;插電混動車用油不用電,是因為充電設施不全,不是車的問題,不能因此將其踢出補貼之列;發展插電混動可以帶動充電設施建設,否則純電動也發展不起來;插電混動解決了消費者里程焦慮,既能純電行駛,也能遠途行駛,最符合市場需求。
在爭論中,插電混動和純電動車這對好兄弟,一下子成了你死我活的對頭,仿佛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更值得警惕的是,補貼之爭迅速上升到新能源車技術路線之爭。
爭論雙方雖然各有道理,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利益之爭是補貼之爭的根源。中央財政補貼是全國納稅人的錢,但地方配套補貼來自地方稅收。本地車企是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如果外地品牌插電混動車在本地暢銷,獲得了大量地方補貼,本地車企的新能源車卻賣不出去或無車可賣,那相當于本地車企拿自己的稅收補貼了外地對手,擠占了自己的市場份額。這個誰愿意看到?
以上海為例,市級地方財政補貼3.5萬元,區級財政補貼一萬到兩萬元,再加上免費牌照約8萬元,相當于地方財政為外地品牌插電混動車補貼了13萬元左右。這是一筆不小的資金。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上海推廣的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車超過5000輛,上海為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車提供的補貼和牌照,價值近2億元。
在上海銷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團的GL8、朗逸、帕薩特、新桑塔納等一直占據上海上牌量前五名。但今年比亞迪插電混動車秦改寫了這一歷史。9月,秦在上海銷售1200多輛,位居第一名,接下來的10月、11月銷量也超過1000輛。拿了本地車企貢獻的稅收補貼,搶占本地車企的市場份額,平心而論,這事攤在誰身上誰急。
對于這一點,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全世說得比較直接。他說,對于插電混動車,北京的作法應該是國家該補的繼續補,地方選擇什么樣的示范車型要根據地方的具體情況,因為地方補貼的錢是地方企業和個人繳納的,地方有權作決定。
他認為,選擇對哪種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要看每個地方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到底是什么,要與本地的發展規劃結合。同時,也要考慮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技術條件和安全保障。北京不補貼插電混動車是對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不充電為什么還要拿補貼?這不是地方保護主義。地方政府有權對示范車型做出規定。國家的補貼給你了,地方補貼給你可以,不給也說得過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殷承良的觀點也基于這一邏輯。他建議:取消插電混動車在上海的地方性補貼,國家規定的補貼應一視同仁。比如說國家規定補貼2.5萬,那2.5萬繼續給。上海不干涉國家的,但上海給純電動的4萬補貼應去掉,各個區補1.5萬、2.5萬的政策也應全部取消。
“上海的邏輯是這樣,作為市,我們沒有辦法影響國家,但是上海市的政策我們可以討論,不合理的可以拿掉。牌照要給,是因為這是上海給中央的承諾,對所有新能源車一視同仁,包括特斯拉也給補貼。當然它的目的還有一點,想把特斯拉引到上海自貿區投資設廠!币蟪辛颊f。
兩位專家的話都暗示出:地方補貼該補貼誰,應該由地方政府說了算。由此產生的利益之爭演化成今天大家看到的補貼之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的評論一針見血。他說,這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客觀而言,雙方的利益訴求都有道理。地方車企繳納的稅收壯大了對手的實力和市場份額,自然一百個不樂意。外地車企依照國家政策規定,依法享有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的權利,有的城市不給補貼或不讓進入,不是地方保護是什么?
但是,如果把局部利益之爭上升到國家新能源車技術路線之爭,問題就有些嚴重了。畢竟,發展純電動、插電混動和燃料電池車是國家深思熟慮做出的戰略決策,經過了各方專家的科學論證,不能輕易動搖。正如董揚所言:“對插電式和純電動應該同等重視,它們對于電動汽車事業的發展同樣重要。在全球范圍內,插電混動車也是各大車企的重要戰略方向!
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更是直言:“插電混動車是全世界共同認可的新能源汽車。不能因為某些個案,因為某些地區出現一些發展初期的問題,就否定這一技術路線。比亞迪秦是至今為止中國最拿得出手的新能源汽車,目前在全球插電混動車中銷量排在第五位。無論是動力性還是純電模式下的續駛里程,秦都領先于國際同類產品,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它!
解決爭執的關鍵在于如何協調、解決利益之爭,創造一個各方滿意、公平健康的政策環境,不能以否定插電混動車為手段維護局部利益,更不能讓局部利益之爭上升到技術路線之爭,干擾新能源車技術路線的順利執行。否則就會混淆視聽,讓消費者無所適從,甚至影響政府的決策。
上述爭端,有些業內人士給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一位電動汽車百人會的專家認為,不能否定插電混動的技術路線,更不能減少政策扶持,解決方案可以考慮根據實際用電行駛里程,分階段進行補貼。
董揚認為,在北京、上海等限購限牌的大城市,地方政府可以在國家主管部門指導下調整試點政策,調整的目標是插電式和純電動均衡發展。具體方法可以包括擴大插電式和純電動之間的補貼額度差額,也可以在數量上控制,如規定一樣一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青認為,目前不建議明確提出以什么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是提倡不同技術路線競爭,或者是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平臺,這個葡萄誰拿到誰吃。一旦瓶頸突破就完全可以拿到,不要按照技術路線補貼,而是通過更公平的方式補貼。如果傳統發動機做到百公里油耗一升,那也應該拿到比增程式或混合動力更多的補貼,這是未來消費和市場導向問題。
上述意見都充滿理性和科學精神,值得考慮。但問題是,如果藏在補貼之爭下面的利益之爭不妥善解決,問題就會繼續存在,任何科學有效的措施都會受其羈絆,效果大打折扣。這才是需要警惕的。<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507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