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導致的核泄漏引發了全球核電信任危機,各種對于核電安全性的擔心充斥媒體報道。雖然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但此次事故對于給很多產業鏈全球布局的企業敲響了警鐘,也加速了日本向外產業轉移的步伐。
日本地震波重挫電池供應鏈
日本的鋰離子電池產業一直處于世界前列,目前鋰離子電池和相關材料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日本鋰電池行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從上游的電池材料的生產,到中下游電池芯制作,電池封裝以及電路設計都具備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相當的生產規模,尤其在鋰電池材料領域,日本獨占鰲頭,遠遠領先對手。
日本地震嚴重影響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電池供應。在福島縣核電廠反應爐不穩的情況下下,索尼、日立皆宣布位于福島縣、茨城縣的六座廠房停工。而盡管三洋、夏普(Sharp)表示其產線在關西地區而未受影響,然就市場需求面分析,由于上游缺料、品牌大廠關廠檢修,勢必沖擊電池供應鏈。
據行業人士預計,在鋰電池中下游或將出現全年約4%-7%的產能供給缺口,中國和韓國廠家產能充足,在上游材料不短缺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有效替代;本次日本大地震對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鏈最大的影響主要在于上游材料。
產業轉移助力中國投資熱度升溫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松下(Panasonic)將把更多鋰離子電池生產從日本轉移至中國,以降低生產成本,保持在全球市場中的最大份額。Panasonic將在2012年前投資200-300億日元(2.44-3.66億美元),用于在中國建設一座新廠和升級設施。按該計劃,公司希望在2015年時將生產成本減少30%,在中國的電池生產占到50%,目前該公司80-90%的鋰電池在日本生產,其余在中國。
日本地震后,全球鋁箔產能出現較大缺口,日本本土兩大鋁箔企業日本制箔與東洋鋁業不約而同向中國的東陽光鋁拋出“橄欖枝”,相繼與東陽光鋁簽訂《合作意向協議書》,成立合資公司,共同致力于工業用電池、車載電池配套的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這不僅體現東陽光鋁的全球產業地位,更標志著未來日本產能向中國內地轉移的趨勢。
國內電池企業也不甘示弱,紛紛做好戰略部署,準備迎接新一輪國際產能的轉移,借助展會作為實力較量的主戰場。從即將召開的“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電池產品及技術展覽會”(簡稱CNIBF振威上海電池展)了解到,不少國內電池企業已經摩拳擦掌,參展熱情高漲,不惜下重本擴大參展面積,謀求在展會上與同行一較高下。據了解,展館一樓的展位全部售罄,二樓優質的展位也“名花有主”,火爆程度在國內同類型展會中首屈一指。
目前,參展的眾多企業里,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上市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如世界級超級電容器領導品牌——美國的Maxwell(麥克斯韋爾技術有限公司),以及它的中國戰略合作伙伴,國內超級電容器龍頭企業遼寧百納電氣有限公司將同臺競技,展現最新研發的產品和技術成果。
另外,國內生產動力鋰電正極材料的領軍企業當升科技,鋰離子二次電池石墨類負極材料的佼佼者貝特瑞,動力鋰電池隔膜的領先者東航光電也重裝亮相。同時還有久兆新能源、星源材料、七星電子、鴻寶鋰電、蘭格電氣、邵陽達力、吉陽自動化、贏合科技、深圳嘉拓、百納電氣、豪杰特、格林晟、駿泰、華創、恒宇機械、奧威、立塬新能源、富來森能源、巨力電子、世龍、優霸、貝士德、派依克等一線品牌企業悉數到場。
臺資企業抱團出擊爭奪市場
為更有效地宣傳推介,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選擇了抱團出擊。臺塑長園、臺灣塑膠、南亞塑膠、立凱、友煜自動化、固緯電子等臺資企業首次以團隊形式亮相振威上海電池展。臺資企業紛紛將目光轉移到中國大陸市場,抱團參展的態勢似乎表露出臺資企業強勢進駐中國大陸,欲與國內企業爭奪市場的決心,預示著動力電池市場的競爭將愈演愈烈。據臺塑長園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振威上海電池展已成為國內外電池廠商互通有無,技術交流的理想平臺,藉此參展機會,讓全世界能了解臺塑企業在響應全球綠能環保及節能減碳上的用心,更希望借此逐步跨入綠能相關產業,為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與提升臺灣在綠能產業競爭力,貢獻一份心力!
據悉,“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電池產品及技術展覽會”將在9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辦,展會期間,主辦方還將召開“2011中國電池技術創新(上海)論壇”,屆時政界、企業界、學術界、商界等各界精英匯聚,約邀500人圍繞中國“十二五”規劃主線,解讀電池及超級電容器行業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分享目前產業政策、國際形勢、市場機遇等熱點話題和創新技術成果展開專題討論。■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1-5/2011523112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