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軟博會“軟件人才培養與發展論壇”,達內IT培訓集團總裁 韓少云演講《經濟危機后中國IT產業如何振興?-政府、企業、培訓機構共鑄暖冬》:
導語:
2009年前三個月,美國的金融風暴對中國IT業的影響逐漸凸顯,中國的IT企業的09年第一季度營業額下降三成,國內外知名IT機構紛紛宣傳裁員以降低人員成本。面對目前的狀況,中國IT業應該何去何從?中國的IT產業應該如何從蕭條中振興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政府、企業、培訓機構共鑄暖冬可能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一、政府要從危機中尋找轉機,加快、加大對IT產業扶持力度,為IT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推動中國IT企業快速發展;二、中國IT企業要抓住在亞洲IT崛起的契機,逆勢飛揚09年必須打贏的三大戰役。同時,企業也要在危機時負起社會責任,裁員不能解決企業經營困境;三、在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引導下,培訓機構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服務,為產業培養更多的優質IT人才,推進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 IT振興 不裁員 共鑄暖冬 持續發展
2009年,是美國金融風暴對中國IT業影響進入實質性階段的一年;專家預測,未來數年IT業的日子可能都不大好過。今年2月,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稱,全球科技公司的裁員總人數已激增至30萬人。TechCrunch稱,自1月末裁員總數達20萬人以來,全球科技公司已再度宣布10萬人的裁員活動。面對金融危機,國內外著名的IT企業紛紛宣布裁員以降低成本,標志著全球經濟衰退即將引發裁員熱潮。由金融危機的影響引發的經濟蕭條導致中國IT行業09年前三個月很多IT企業的營業額比往年下降了三成左右。以軟件行業為例,2009年1-3月,受國際金融危機深化影響,我國軟件產業各項收入增速仍低于去年水平,1-3月,軟件產業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1905.9億元,比去年同期低6個百分點,比去年底低5.9個百分點。一些地區軟件企業招聘崗位大量銳減,IT應聘者對應聘就業信心不足,種種跡象表明金融海嘯的肆虐對中國的IT業的影響正在逐漸凸顯出來。面對目前的狀況,中國IT業應該何去何從?如何振興中國IT產業已經擺到我們的面前。
1 政府要從危機中尋找轉機,加快、加大對IT產業扶持力度,為IT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推動中國IT企業快速發展。
在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全球IT深度調整的形勢下以及國內IT市場的萎縮與市場發展速度放緩,政府必須從危機中尋找轉機,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以重大工程帶動技術突破,以新的應用推動產業發展。必須通過政策引領與環境創造引導中國IT企業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具體來講就是:一要落實內需帶動,拓展IT信息產品應用和產業發展空間。二要引導各種資金流向IT產業,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實施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新跨越、數字電視推廣、計算機提升和下一代互聯網應用、軟件及信息服務培育等重點工程,鼓勵引導國內外投向IT產業。三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加快實施相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四要促進發展服務外包,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研發、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五要加強政策扶持。加大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實施力度。落實數字電視產業政策,推進“三網融合”。調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錄和標準。繼續保持IT產品出口退稅力度,進一步發揮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擴大中小企業集合發債試點。
2 中國IT企業要抓住在亞洲IT崛起的契機,逆勢飛揚09年必須打贏的三大戰役。同時,企業也要在危機時負起社會責任,裁員不能解決企業經營困境。
從全球競爭態勢看,印度擁有全球軟件外包4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中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卻還不足5%。但是,金融危機的沖擊,正在重新洗牌世界外包產業的格局。目前印度IT外包業務已經成為重災區,生產力嚴重過剩;更加禍不單行的是,由于國內政局動蕩,使得不少外國公司擔心印度的恐怖襲擊造成資金不安全,逐漸開始把外包業務向印度以外的市場轉移。無疑這給中國IT企業贏來了一次“迎頭趕上”的契機。此外,從長遠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為降低成本,將把更多的業務外包給低成本國家和地區,這對一直正在尋找GDP新的增長點的中國政府來說,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就2009年來講,我國IT企業要想殺出困境,逆市飛揚就必須打贏三大戰役:
第一個戰役是要進一步抓住管理信息化、規范化的商機。在面臨經濟困境的時候,中小企業需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信息化能為中小企業“抗寒過冬”助一臂之力。使用管理軟件,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加快資金周轉、減少庫存壓力、降低人力成本,使企業從原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管理過渡,從而為中小企業尋得生機,因此管理信息化這塊市場大有潛力可挖,IT企業一定要把握這個商機。
第二個戰役就是要努力做好軟件外包。長期來看,服務的外包和離岸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成本縮減成為發包企業的首要任務,將促使其重新界定外包范圍,升級與承包商的合作,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軟件企業成本優勢明顯。其次,經濟相對高速發展的中國將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避風港”,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第三個戰役是要抓住行業信息化的機遇。政府擴大內需本身會帶動城市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工業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這就給IT企業帶來了機會。以電力行業為例,國家計劃推動1.16萬億元的電網投資,2009年,電網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十一五”期間是電力行業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期,一些大型的IT項目將會逐步落到實處,電力行業信息化向前邁進的步伐將加快。在電力行業向信息化邁進的過程中,與其緊密相關中國IT企業必將從中分一杯羹。
同時,在金融危機時刻,企業考慮降低自己運營成本的方式通常就是大量裁員,但這里我提出一個新思維,企業裁員解決不了企業的經營困境,而且也會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首先,企業承諾不裁員首先代表一種信心,會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心和凝聚力,這是企業度過任何艱難險阻的中流砥柱。相反地,企業要抓住了機會樹立良好形象,建立員工對企業忠誠度的最好時機。其次,公司的員工不僅是成本,更是資本,是企業的財富,對于有遠見的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儲備人才的好時候,因為一旦失去人才,經濟復蘇對企業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IBM老總可以放出豪言壯語:“你可以拿走我的商標,可以燒毀我的工廠,但是只要你留下我的員工,第二天我就可以重建一個IBM。”以我們達內自己為例,今年年初的公司年會上,公司向達內的所有員工承諾不裁員不降薪,我們不希望讓任何一個優秀的員工在達內流失。再次,企業不裁員一方面給企業帶來了壓力,但另一方面帶企業更多的還是動力。因為困境中裁員,只會降低企業在人員上的成本并不能改變經營上的困境,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另辟蹊徑,從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品牌推廣上下功夫,培養新的競爭優勢。第四,企業不裁員是為保障社會就業承擔了更多責任;對內,如果每個企業遇到困難都大量裁員,那就會將大量的失業人群推向社會,影響社會穩定,也影響刺激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順利實現。正如成思危所言,“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要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
3 在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引導下,培訓機構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服務,為產業培養更多的優質IT人才,推進產業快速發展。
一方面,以前各個培訓機構的市場招生和人才培養完全依據市場需求來自發開展的,這樣的后果是中國IT人才培養結構不是很合理,低層次人才大量過剩,中、高層次人才卻嚴重不足,這樣使得中國IT產業直到今天還處在世界IT產業的下游位置。我覺得在這方面政府要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國家IT產業的發展戰略對中國的IT人才準備與培養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對人才的培養數量和速度給予一定的引導與指導,這樣才能為中國IT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做好人才準備。
另一方面,IT培訓機構作為IT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的職責,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與服務。今天IT培訓業已經發展到品牌化競爭時代,品牌化最核心的就是你的教學質量與服務。那么如何提高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和服務呢?
3.1 一流的教師團隊是培養一流IT人才的關鍵。
如果培訓機構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口碑,就要打造一流的教師團隊和研發團隊,在達內,所有的主講培訓教師都是由來自Sun,惠普,IBM,摩托羅拉、西科姆、亞信等國際化高端IT技術公司的軟件工程師、網絡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及數據庫管理專家組成,他們大多都具有8-10年的軟件開發經驗和2年的教學經驗。同時,我們還采用達內特有的專家運營管理方式,確保較高的教學質量。
3.2 教學內容要緊隨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升級與調整,注重前瞻性與實用性并重的課程設計。
由于IT產業是一個技術更新非常快速的產業,這就要求培訓內容要跟上IT發展的趨勢,這也正是我們的院校教育不能適應企業需求的重要原因。在達內課程研究院會每半年將課程內容升級一次,要求達內的每位老師都有跟蹤世界主流技術發展趨勢的能力,以保證達內課程的領先性。同時,在課程設置上要兼顧理論與實戰結合,在達內每一個課程都會配合教學內容安排一個真實的項目供學員實踐,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3.3 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及知名企業合作,實施品牌化戰略。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起點,IT培訓機構要與國內外著名研究院、軟件學院、高校開展合作。采用多層次、多方向、多項目的均衡培養。同時,培訓機構要加強與國內外著名的企業合作,這些合作一方面為培訓機構引進了國內外頂尖技術,同時也為培訓機構提供了國內頂尖人才支撐。像達內目前已經和上海大學、南京大學開始軟件碩士學位課程,與北京大學軟件學院、吉林大學軟件學院、哈工大軟件學院等數十家國內著名軟件學院建立合作或者是實訓基地。
3.4 不斷優化和創新培訓服務是培訓機構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正如世界著名的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所說:今天是已經不再是高產品、高質量以產品為導向的營銷時代了,各種商業活動正在向高服務、高品牌以需求為導向的營銷時代發展。中國的IT培訓企業也應順應潮流,在洶涌的商業競爭浪潮中形成自己特色的服務與品牌。達內從“先就業,后付款”,到“暖冬工程”,到現在的“保底薪,滿意就業”無不體現適應這一趨勢的必然!
編輯:李偉華
來源:賽迪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9-6/2009612104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