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專利官司究竟能輸得多慘?2億美元賠償金、10%的公司股權,加上創始人張汝京的離職。在專利糾紛頻發的科技業界,因為官司對一個企業經營造成如此嚴重后果的,大概再也找不出第二家。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這場關于專利的糾紛,已經進行了7年,可謂曠日持久。一個是全球老大,一個是市場第三,又因為涉及到敏感的高端半導體制造技術,你來我往奪人眼球自然不在話下。
對于這個結果,不少人都會意味深長地說,看來中芯國際是真的是侵權了。也有媒體分析,因為現金不足以至于不得不割讓股份給臺積電,中芯國際乃至張汝京本人都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言語間充滿惋惜之情。
但是,仔細研讀這個結果,似乎又能琢磨出一點不同的味道。事實上,如果結合官司進程中的幾個細節,就會產生更多疑問。比如2005年雙方本已達成和解,且根據當時的協議中芯國際已經付出了不少錢,臺積電為什么又“反水”? 官司拖了六七年為什么偏偏到今天才判決?無論從規模、技術還是盈利水平來看,中芯國際都遠不是臺積電的對手,臺積電為何咬著中芯國際不放?
用張汝京與張忠謀的個人恩怨來解釋這些問題缺乏說服力,但結合兩家公司所處的內外環境分析,卻可以得出不同結論。
事實上,經濟危機以來,因為電子產品銷量的下滑,作為核心部件的上游半導體產業受到重創。這種經濟環境變化對半導體業造成的最大影響在于,加劇產業分化,企業越發依賴規模效應。這種影響在兩家公司所處的資金、技術、人才密集的代工行業尤為明顯。短短一年間,芯片巨頭AMD火速剝離制造工廠,并與第四大芯片代工廠新加坡特許公司合并成立Global Foundry,產值規模直逼臺積電。存儲芯片巨頭三星積極切入代工領域,對代工市場虎視眈眈。
在這種情況下,處于第三的中芯國際正被拉開差距,日益邊緣化。但是,即便如此,進入2009年,通過幾個季度的財報,仍然能發現中芯國際運營中的一些亮點。首先,完成了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的菱形布局,擁有了廣泛的生產線資產;其次,大陸本土客戶每個季度都在增加,占中芯國際營收比例正逐漸加大;第三,一直拖累中芯股價的巨大數額的折舊明年將計提完畢,這意味著虧損長達9年的中芯國際明年有可能開始實現盈利。
反觀臺積電內部,這一年除了面對業績下滑,工藝遇到摩爾定律極限瓶頸,臺積電還因為裁員經歷了一場有史以來的人事大動蕩,經營環境復雜。最為關鍵的是,自從2003年在上海松江投資一條8英寸生產線以來,臺積電就再也沒有在大陸本土追加一分投資。這與臺聯電通過和艦積極布局大陸、英特爾在大陸建設12英寸生產線的熱情形成鮮明對照。
這個問題上,臺積電有難言之隱。作為臺灣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桿和代表,臺積電的芯片制造技術一直被保護,這使得臺積電對大陸的投資受到嚴格限制,臺積電無法向大陸順利轉移芯片生產線。
既然從戰略上看大陸在未來的競爭版圖中不可缺失,現實中又無法順利投資,那么,“曲線進入”就不失為一種次佳選擇。而收購大陸本土最大半導體代工廠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同時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所以,臺積電通過打贏專利官司進而入主中芯國際,沒有證據不能說是一場陰謀,但背后的商業邏輯是縝密的。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這場關于專利的糾紛,已經進行了7年,可謂曠日持久。一個是全球老大,一個是市場第三,又因為涉及到敏感的高端半導體制造技術,你來我往奪人眼球自然不在話下。
對于這個結果,不少人都會意味深長地說,看來中芯國際是真的是侵權了。也有媒體分析,因為現金不足以至于不得不割讓股份給臺積電,中芯國際乃至張汝京本人都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言語間充滿惋惜之情。
但是,仔細研讀這個結果,似乎又能琢磨出一點不同的味道。事實上,如果結合官司進程中的幾個細節,就會產生更多疑問。比如2005年雙方本已達成和解,且根據當時的協議中芯國際已經付出了不少錢,臺積電為什么又“反水”? 官司拖了六七年為什么偏偏到今天才判決?無論從規模、技術還是盈利水平來看,中芯國際都遠不是臺積電的對手,臺積電為何咬著中芯國際不放?
用張汝京與張忠謀的個人恩怨來解釋這些問題缺乏說服力,但結合兩家公司所處的內外環境分析,卻可以得出不同結論。
事實上,經濟危機以來,因為電子產品銷量的下滑,作為核心部件的上游半導體產業受到重創。這種經濟環境變化對半導體業造成的最大影響在于,加劇產業分化,企業越發依賴規模效應。這種影響在兩家公司所處的資金、技術、人才密集的代工行業尤為明顯。短短一年間,芯片巨頭AMD火速剝離制造工廠,并與第四大芯片代工廠新加坡特許公司合并成立Global Foundry,產值規模直逼臺積電。存儲芯片巨頭三星積極切入代工領域,對代工市場虎視眈眈。
在這種情況下,處于第三的中芯國際正被拉開差距,日益邊緣化。但是,即便如此,進入2009年,通過幾個季度的財報,仍然能發現中芯國際運營中的一些亮點。首先,完成了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的菱形布局,擁有了廣泛的生產線資產;其次,大陸本土客戶每個季度都在增加,占中芯國際營收比例正逐漸加大;第三,一直拖累中芯股價的巨大數額的折舊明年將計提完畢,這意味著虧損長達9年的中芯國際明年有可能開始實現盈利。
反觀臺積電內部,這一年除了面對業績下滑,工藝遇到摩爾定律極限瓶頸,臺積電還因為裁員經歷了一場有史以來的人事大動蕩,經營環境復雜。最為關鍵的是,自從2003年在上海松江投資一條8英寸生產線以來,臺積電就再也沒有在大陸本土追加一分投資。這與臺聯電通過和艦積極布局大陸、英特爾在大陸建設12英寸生產線的熱情形成鮮明對照。
這個問題上,臺積電有難言之隱。作為臺灣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桿和代表,臺積電的芯片制造技術一直被保護,這使得臺積電對大陸的投資受到嚴格限制,臺積電無法向大陸順利轉移芯片生產線。
既然從戰略上看大陸在未來的競爭版圖中不可缺失,現實中又無法順利投資,那么,“曲線進入”就不失為一種次佳選擇。而收購大陸本土最大半導體代工廠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同時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所以,臺積電通過打贏專利官司進而入主中芯國際,沒有證據不能說是一場陰謀,但背后的商業邏輯是縝密的。
- 1
- 2
- 總2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與非網
來源:與非網
本文鏈接:七年曠日糾紛落下帷幕 臺積電曲線入主中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9-11/2009111314272.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9-11/2009111314272.html
文章標簽: 臺積電/中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