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共同面臨兩大迫在眉睫的問題──能源枯竭與溫室效應,為了確保能源自主和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各國政府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展綠色能源。其中,太陽能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技術發展相對成熟,并具永續利用等特質,成為全球優先發展的綠色能源,自2003年起即以每年40%左右速度快速成長。
針對太陽能產業,拓墣產業研究所(TopologyResearchInstitute)發表產業研究報告指出,一直以來太陽能發電受限于條件,遲遲無法成為廉價電力來源,但此趨勢與龐大潛在商機確實存在,因此各國各地區各廠競相投入,希望通過次世代技術研發,能及早降低發電成本、提升普及率。
目前臺灣地區太陽能產業在國際逐漸嶄露頭角,拓墣表示,中游的Cell/Modules已有茂迪、益通等廠商占有一席之地,業者更開始往上游Ingot/Wafer和下游PVInverter或系統整合領域發展,進行產業鏈中的垂直整合,提升整體競爭力。
以目前各種太陽能技術的發展來看,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胥嘉政預估,2010年全球結晶硅太陽能電池(包含單晶硅、多晶硅與帶狀硅)的市場占有率仍有85%左右,至2015年也仍有75%的占有率,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直至2020年才可與結晶硅太陽能電池分庭抗禮。
根據PhotonInternational統計,2006年臺灣地區太陽能電池在全球的占有率為6.7%,與第四名的美國差距不到0.5%,因此考量臺灣地區未來在硅晶圓和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發展趨勢,胥嘉政也指出,2010年臺灣整體太陽能電池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應以7.5%為目標,而2015年在全球相關產業的市占率應朝向11%的目標前進。
成本是太陽能發電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既然成本是太陽能發電最重要的采用與考量因素,所以只要能在2015年將太陽能模組成本達到每瓦1.5美元,或是發電成本降為每度0.15美元的太陽能源技術,都是所謂次世代太陽能技術。
拓墣指出,次世代太陽能源技術以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為主,從最上游的多晶硅(Polysilicon)提煉以及長晶和切晶(Ingot/Wafer),到中游的電池(Cell)和模組(Module)生產,再來到下游的系統組裝和建置(System),以及周邊配套元件如太陽光變頻器(PVInverter)研發生產,皆囊括其中。此外,利用太陽熱能的聚光型太陽能源技術(CSP),其發電成本在2015年也有望達到標準,所以也可歸為次世代太陽能技術之一。
目前傳統太陽能電池業者面臨多晶硅原料售價飆漲、成本不斷上升,而系統端售價卻無法同步調漲的窘境。中游電池和模組廠商在成本無法轉嫁的情形下,獲利被嚴重侵蝕,這也是市場資金和全球主要太陽能產業發展國家和地區,將投資目標轉向與次世代太陽能技術相關新創公司或研究單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臺灣地區次世代太陽能源產業展望
全球太陽能市場規模預估在2010年時為4.5GW~14GW,到了2015年則達到13GW~40GW,臺灣地區太陽能相關產業亦受惠于此,近三年新公司成立如雨后春筍。
拓墣認為,臺灣地區發展次世代太陽能技術的最大利基,一方面在于過去半導體、平面顯示和LED產業的既有基礎,利用基礎技術共通特性來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臺灣地區在第一代太陽能電池領域已初步站穩腳步, 拓墣指出,由于臺灣地區資源有限,借著上述兩項優勢,未來臺灣地區太陽能產業必須篩選關鍵技術,建立次世代技術自主能力,并提升設備和材料自制率。以2015年為目標,臺灣地區應考慮的次世代太陽能源技術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聚光型太陽能電池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等三類。
編輯:coco
來源:慧聰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5/2008571448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