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風電特許權招標已完成專家評審工作,目前正等待牽頭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推薦中標企業進行最后審批。
從中國農機協會風力設備分會獲知。共有26家企業參與本期4個項目的競標。該分會秘書長祁廣生介紹:“參與此期競標者主要還是國有發電企業,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都沒有獨立參與競標。”
令外界頗為關注的是,此次招標一改以往“低價者勝”的招標方案,而采用“中間價”的模式。“與前四次最大的不同是誰出價更接近平均價,誰得分就更高。”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高工施鵬飛說。
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始于2003年,由于競標企業爭先壓價以獲取風電資源,導致特許權項目價格低于一般項目的審核價格。各發電集團爭奪特許權項目是為完成國家規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做準備。
目前,國內風電電價采用招標和核準兩種模式。而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已于近期率先采用風電標桿電價,開啟了國家風電“固定電價”的先河。
招標新政
第五期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包括內蒙古北清河風電場、內蒙古烏蘭伊力更風電場、河北圍場御道口風電場和甘肅玉門昌馬風電場4個項目,總裝機容量95萬千瓦。本期招標是去年11月30日正式開標的。
筆者獲悉,此次招標在電價權重上依然保持25%比例,但在評分體系上,根據所有通過初評的投標人的投標上網價格,去掉一個最高價和一個最低價,然后算出平均投標電價,誰越接近平均投標定價,得分越高。
祁廣生表示:“采取這個方式招標,避免了惡性低價的競爭局面。雖然還不是最合理的價格,但是比往屆價格都有所提高。”施鵬飛也認為,此次中標價格雖然還是相對偏低,但已開始向合理理性回歸。
“競標價是國家未來制訂風電上網電價的重要依據,但競標者往往是以取得項目搶占優質資源為出發點,而不是以項目投資收益為出發點,這種非理性出價導致競標價格與合理水平相差甚遠。這不僅不利于風電未來合理定價,也不利于整個風電產業的發展。”施鵬飛指出。
迄今開展的五期風電特許權招標共15個項目,總裝機容量330萬千瓦。但前四期由于“價格戰”導致特許權項目價格明顯低于一般項目的審核價格。
編輯:ronvy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3/2008327151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