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政府確立的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國策,已經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升到了戰略發展高度,因為它們是解決當前中國日趨嚴重的煤炭和石油污染問題的主要辦法之一。中國政府最近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將達到總能源消費量的15%。
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陽能、風能和水能。水能是當前中國技術比較成熟和應用最早的可再生能源,如三門峽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和葛洲壩水電站,但缺點是開發周期和成本非常大。太陽能盡管似乎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隨處可得的清潔能源,但真正進入商用的產品似乎只有太陽能計算器、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衛星,太陽能汽車雖然幾年前就已聽說,但至今仍只是一種概念產品。究其原因,不少專家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大尺寸太陽能采集板的成本還太高,而且功率逆變效率也很低,無法進入到商用階段。
風能可能是中國未來數年內最有發展潛力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最近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導完成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有能力在2020年實現40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將達800億千瓦時,可滿足8000萬人的用電需求,同時每年可減少48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報告預測,如果上述目標能實現,那么到2020年之后,風電將超過核電,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力來源。
從長遠來看,我國目前的常規能源正在不斷減少,2030年以后,我國的水資源將完全開發完,而煤炭開采和運輸將更加困難,為保持我國經濟和社會近二十年來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開發和保證新的可再生能源供應,特別是開發和應用成本較低的清潔可再生資源--風能,因為風電是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
特別是,考慮到我國西北地區、東北、華北北部和東南沿海地區的風能資源非常豐富,如果能夠充分開發,風電年發電量將可達2萬億千瓦時,相當于2004年全中國的社會用電量。但是,目前我國的風電發電量還十分有限,現有的風力發電廠不超過50家,并網風力發電裝機容量不超過100萬千瓦。有專家推測,到2020年,中國至少將需要10億千瓦的發電裝機。而即使按照目前政府確定的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的目標推算,屆時我國的風電量仍然只占全部發電量的1%,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20%,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50%。
風力發電戰的建設成本現在也已大幅降低,因為最近江蘇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已能自主生產過去必須依賴進口的大尺寸風力發電機葉片,此外,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廣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蘭州環優磁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首臺全永磁懸浮水平式離網型風力發電機最近也已推向市場,從而一舉使我國擺脫了風力發電機設備進口成本居高不下的尷尬局面。
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能充分開發國內的低風速資源,比如無法架設輸電線的偏遠山區、海島、邊防哨所、氣象臺站、電視中轉臺和家庭住宅等。在風能豐富地區,一個1千瓦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即可滿足一個普通家庭除了空調之外的所有用電需要。在高速公路上安裝這種發電機,還可利用汽車駛過產生的氣流發電,路燈照明用電便可‘自給自足’。此外,還可考慮在汽車內安裝這種發電機,把風漿葉安裝在汽車底盤之下,這可利用汽車行駛時產生的氣流發電并存入蓄電池,預計這部分電力完全可供車內各大電子系統(如空調、DVD播放機和車載電視)之用,這可節省汽車的用油量,降低汽車行駛成本。
風力發電機與水力發電機一樣,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進一步提高逆變效率,而逆變效率的提高除與電路設計相關以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采用的關鍵元件(如IGBT、晶閘管和繼電器)的性能。
目前市場上能提供IGBT、晶閘管和繼電器的主要供應商有三菱電機、富士電機、英飛凌、ST、飛兆半導體、賽米控(Semikron)、安華高(Avago)、松下電工、歐姆龍、廈門宏發和臺灣松川,如果你想親自了解這些器件的最新性能,那么今年三月中旬即將在上海舉辦的慕尼黑電子展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屆時上述供應商都將展出自己最新的IGBT、晶閘管和繼電器產品,并派遣最優秀的技術專家和銷售人員與你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除此以外,你還將有機會看到汽車電子、連接器、被動元件、線束加工設備與顯示技術等領域的一流供應商及其最新的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我們熱切地期望能在慕尼黑電子展上見到你,也希望慕尼黑電子展能帶給你一份滿意的收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3/2008321859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