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最近英特爾創始人之一 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華爾街日報(WSJ)專訪中公開表示力諫英特爾(Intel)進軍車用鋰電池領域,及早布局電動車(Electric Car)相關應用市場。
2008年初,葛洛夫開始參與這場在美國掀起的電動車論戰,并同意到斯坦福(Stanford)大學教授電動車課程,公開出席各種相關會議。
業界認為,英特爾若要跨足電動車專用電池市場,不妨從充電控制IC、電源管理芯片和軟件先下手,這會比制造整個電池組(Battery Pack)更易入門,風險較小,因為充電控制IC、電源管理芯片基本上是“縮小版”的微處理器,英特爾在控制和調整電源的技術資產相當豐富。缺點是充電控制IC利潤不高,且市場上早有數家企業卡位。
對于是否切入電動車用電池制造產業,英特爾發言人Christine Dotts的回應是無可奉告,但也不示弱點出目前英特爾的先進電池技術,已具備應用到汽車的潛力,F任CE保羅·歐德寧(OPaul Otellini)會不會采納葛洛夫諫言還是個謎,目前英特爾強調的是計算機領域的電池技術開發,不盡然和電動車用電池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攤開Intel Capital對新創事業的投資名單,上頭顯示已有幾家電池企業獲得英特爾投資,包括固態、薄膜電池供應商Cymbet,燃料電池薄膜開發商PolyFuel等。
電池領域引起各界關注,似乎再次印證了2008年的計算機企業相繼跨入綠色科技的現象,已從早期的花拳繡腿、宣傳多過實質,進入了真槍實彈的階段。譬如應材(Applied Materials)從2006年起開始購并太陽能面板設備企業,為進軍太陽能市場暖身,英特爾和IBM大力宣揚太陽能對于地球永續發展的必要性,Sun和戴爾(Dell)則致力降低資料中心用電量,惠普(HP)則和美國電池企業Boston Power結盟,開發出筆記本電腦專用的環保鋰電池Sonata,預期2009年初即可搭配惠普筆記本上市。電動車有助于大幅減少碳排放量,這股綠色科技風潮,英特爾如果視而不見,可能是會一種損失。
就在12月中旬葛洛夫公開建言后數日,美國14家科技企業聯合上書,要求美國聯邦政府撥出10億美元預算,協助打造電動車專用鋰電池工廠,以免讓日本鋰電池大廠如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Panasonic(松下電器)搶得先機,中國大陸新勢力的崛起,也頗讓美國專家擔憂失去技術主導權,因為比亞迪(BYD)已在12月中旬推出大陸首款電動車。相較之下,美國電池企業規模較小,產量也不高。一旦汽車業者紛紛改產電動車,市場上至少需要數10萬顆車用鋰電池,美國本身的電池產能恐不足以應付本國需求。
2008年第3季,英特爾有現金超過120億美元,絕對有資格有能力跨足車用電池市場,找到改良技術、壓低成本、加速普及化的方法。
編輯:nige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12/20081222205357.html

